2014年9月4日 星期四

鳥兒也會發明、創新和學習!

鳥兒是否具有學習能力?對於養過鳥的朋友來說,這件事應該不是個問題。不過,鳥兒是否能發明新技術,並將之傳授給其他的同伴呢?最近一項結合了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維也納大學(University of Vienna)、以及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at Seewiesen)的研究證明了,鳥兒不但會發明工具,還可以將使用工具的技術傳授給其他同伴!

原產於印尼的戈芬的鳳頭鸚鵡(Goffin's cockatoo,Cacatua goffini),在野外並不懂得使用工具。在奧地利的實驗室裡,有一天,研究人員發現「費加羅」--圈養的成年雄性鸚鵡--自己用鳥舍的板子刻了一根棒子當作工具,用來把拿不到的堅果撥過來。於是,研究團隊想要知道,其他的鸚鵡是否能從費加羅「老師」這裡學會如何使用工具。

鳳頭鸚鵡。圖片來源:wiki

在實驗中,鳥兒們都面對相同的問題:如何取得拿不到的堅果。附近也都有現成的工具可以使用。在第一個實驗,鸚鵡群被允許觀察費加羅巧妙地使用了棒子將堅果移過來;第二個實驗,鳥兒們看到棒子自己把堅果移過來,或是堅果自己移過來(這部分是靠磁鐵來完成的)。

每一組各有三隻雄性、三隻雌性鸚鵡。研究團隊發現,第一組(看到費加羅老師的完整的互動演示)比第二組更願意解決問題。他們比第二組更願意拿起棍棒,對於實現結果似乎也更熱衷。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組的三隻雄性都學會了工具使用,而同組中的雌性以及第二組的所有組員都沒有學會。

這是第一個在實驗室控制條件的狀況下,證明了的原始工具的使用在鳥類中可以進行傳播。 更有意思的是,成功的鳥兒不只是模仿費加羅的動作:他們甚至青出於藍。費加羅使用工具的方式是,從不同高度的籠格插入他的工具(棒子),將堅果朝自己「耙」過來;而牠的「學生」們讓棒子躺在地上,把堅果掃過來。在測試的情況下,後者的技術可以說是更有效率。

這意味著,雖然上費加羅老師的課,對於能否取得堅果是有必要的;但是他們並沒有精確的模仿他的所作所為。成功的學生,似乎從費加羅老師與工具互動的過程中,了解到整個事件的結果;接著他們便開發了自己的策略,達到相同的效果,而不是完全模仿他的動作。這是心理學家所謂的典型的「仿真學習」(emulation learning)。

需要「老師」在現場演示的重要性在於,他們可以跟演示者一起分享整個過程;他們會比較專注於整個任務,或甚至去同理演示者的作為?不過這部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其中兩個成功的「學生」,後來在沒有現成的工具的狀況下進行測試。雖然沒有棒子,但是研究團隊為他們提供了合適的工具製作材料。其中一個學生自發地開始製作自己的工具,而另一個學生雖然一開始失敗了,但再經過費加羅老師示範了工具的製作後,他也成功的做出了自己的工具。雖然還不能下結論,但是這實驗結果可能意味著,學習使用工具可能刺激製作工具的技術,這已經是行為規劃了。



這個研究很清楚的證明了鳥類有學習的能力:他們不僅可以模仿老師的動作,並達到他或她的成就;他們還同時創造了自己的方法。從單純模仿到青出於藍,這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後者意味著經由社會互動的刺激,達到創造性產出的過程;而前者就是靠簡單的模仿。鸚鵡模仿並超越了他們的老師,這是所有優秀的教授希望從他們的最優秀的學生看到的特質。

文章中沒有提到,這些「學生」們到底看老師演示了幾次才學會;但是筆者想到,我們平常教鸚鵡說話總是要教很多次,或許是因為我們不是「鸚鵡」老師吧!哈哈!

參考文獻:

University of Oxiford. Cockatoos go to carpentry schoo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