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miRNA(microRNA),又稱為微RNA(微核糖核酸),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生物中的一種大約21到23個核苷酸長的RNA分子。miRNA來自一些從DNA轉錄而來,但無法進一步轉譯成蛋白質的RNA(也就是所謂的非編碼RNA)。通過與目標信息RNA(mRNA)結合,miRNA可以抑制該mRNA的轉譯,也就是說,它可以抑制轉錄後的基因表現,在調控基因表現、細胞周期、生物體發育等方面都很重要。
miRNA怎麼被發現的?在1989年,Victor Ambros發現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中的基因 lin-4 會抑制另一個基因 lin-14。他們認為 lin-4 應該是藉由表現一種調控蛋白質來達成這件事。但是在1993年,他的學生 Rosalind Lee 和 Phonda Feinbaum 選殖出了 lin-4,卻發現這個基因非常小,不足以做出蛋白質,而且這個基因的產物也確實不是蛋白質,而是一個長度只有22個核苷酸的RNA。後來他們發現這個RNA可以和其他蛋白質結合,阻斷lin-14表現。這個分子的一端折回來與另一端形成不完全的互補配對,稱為「髮夾結構」。
後來發現,miRNA(微型RNA)通常會形成一種特殊的二級結構,稱為髮夾結構。在這種結構中,miRNA的一部分序列與它自身的另一部分序列進行互補配對,形成一個穩定的環狀或折返結構。這種髮夾結構對miRNA的功能非常重要,因為它使得miRNA能夠被細胞內特定的酶識別和加工,進而參與對目標mRNA的調節作用。
所以miRNA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但是,到底一開始miRNA是怎麼產生的?最近赫爾辛基大學的發現,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資訊。
研究團隊透過數據分析和進化重建的複雜過程,發現了DNA複製中的模板切換突變(TSM)。他們收集並比對了多種物種中的miRNA基因序列,特別關注存在於人類的序列。透過比較不同物種間的親子序列對,他們辨認出TSM比傳統突變更能合理解釋觀察到的複雜序列差異。
模板切換突變(Template Switching Mutation, TSM)是一種DNA複製相關的突變機制。在DNA複製過程中,當DNA聚合酶遇到損傷或障礙時,新合成的DNA鏈可能會暫時脫離原來的模板鏈,並與相對的另一條鏈進行配對。這個過程可能導致新合成的DNA鏈在短暫切換到另一條鏈後,再回到原來的模板上繼續複製。這種突變可以在單次事件中引入複雜的序列變化,並創造完美的基底配對,用於整個髮夾結構的形成。
研究團隊指出,模板切換突變在靈長類動物進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促成了大量適合的髮夾結構,進而生成至少18個新的人類miRNA基因。這項發現顯示了TSM在基因創新和遺傳信息重組方面的重要作用,並暗示了這種機制在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中的潛在重要性。
參考文獻:
Generation of de novo miRNAs from template switching during DNA replication PNAS. https://doi.org/10.1073/pnas.23107521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