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皮膚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為什麼不會痛?

 

皮膚利什曼病。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是一種由寄生蟲(利什曼原蟲,Leishmania)引起的疾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主要通過過被稱為沙蠅(sandflies)的昆蟲叮咬傳播。利什曼病可以分為幾種不同的類型,包括皮膚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 CL)、黏膜利什曼病和內臟利什曼病,其嚴重程度和症狀因受感染的利什曼原蟲種類及感染部位的不同而異。皮膚利什曼病會出現皮膚潰瘍、黏膜利什曼病皮膚、鼻子上會出現潰瘍、內臟利什曼病則從皮膚潰瘍開始,後來會發燒、紅血球數量下降,以及肝脾腫大。內臟利什曼病又被稱為黑熱病。

皮膚利什曼病有一個特殊的現象:儘管患者的皮膚會出現嚴重的損傷,但他們卻幾乎不感到疼痛。科學家們對這個現象感到好奇,於是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使用了小鼠為模型,將牠感染L. mexicana。研究團隊對小鼠進行代謝物體學分析,發現了一些特定的抗痛覺的代謝途徑被活化,包括嘌呤代謝物(如黃嘌呤、次黃嘌呤和肌苷)的增加,這些物質通過作用於腺苷受體、抑制TRPV1通道和促進IL-10的產生而展現出抗炎和鎮痛的性質。

此外,研究還發現另一種化學物質——花生酸在感染部位的含量也增加了。花生酸是內源性大麻素(如阿納米特 Anandamide 和2-花生酸甘油酯)的代謝物,這些大麻素也能透過作用於大麻素受體1和2以及TRPV1通道來產生抗炎和鎮痛效應。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了利什曼病疼痛感缺失的可能原因,還提供證據顯示在L. mexicana感染過程中,小鼠的一些代謝途徑被上調,這些途徑在分子層面上已知具有抗痛覺效應,這可能解釋了受感染個體為什麼會經歷這種無痛的現象。然而,這些與鎮痛相關的代謝物的生物活性仍需在適當的實驗模型中得到驗證。這項研究也為未來的治療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要確定這些發現在人類身上是否同樣有效,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和實驗。

參考文獻:

Greta Volpedo, Timur Oljuskin, Blake Cox, Yulian Mercado, Candice Askwith, Nazli Azodi, Matthew Bernier, Hira L. Nakhasi, Sreenivas Gannavaram, Abhay R. Satoskar. Leishmania mexicana Promotes Pain-reducing Metabolomic Reprogramming In Cutaneous Lesions. iScience, 2023; 108502 DOI: 10.1016/j.isci.2023.1085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