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生物時鐘與腸道菌有什麼關連?

擬桿菌屬的細菌。圖片來源:Wiki
近年來,研究腸道菌如何影響生物的生理、心理,已經是炙手可熱的領域;飲食可以改變腸道菌相也不是新聞,但是我們的生物時鐘是否與腸道菌有關係呢?

最近的一篇研究發現,生理時鐘的確與腸道菌有關,而且是透過飲食去調節生理時鐘基因!怎麼會呢?

這要從好幾年前開始說起。當時,德州貝勒醫學院的研究團隊發現,以高脂肪食物餵食懷孕的靈長類動物時,胎兒的生理時鐘基因Npas2會因為組蛋白H3的第十四個胺基酸(離胺酸)被乙酰化程度上升,造成它的表現量提高;這個現象持續到出生後以及幼年期,造成孩子至少在三歲以前很容易出現代謝失調、脂肪肝等問題。

這個研究,顯示了肝臟的生理時鐘對維持動物的代謝的重要性。過去的研究發現,新生兒的腸道菌也會受到母親的飲食影響、且生物的腸道菌相也有生物節律的表現;但是如果把生物時鐘基因ClockBmalI剔除,則腸道菌相變化就失去節律性了。但觀察無菌鼠卻發現,這些無菌鼠的肝臟生物時鐘也產生了變化,顯示在肝臟與腸道菌之間可能有互動。

若把Npas2基因直接剔除呢?過去發現,直接剔除Npas2基因的小鼠,在一般狀況下跟野生種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當研究團隊把Npas2基因剔除小鼠施以「限制餵食」時,只有Npas2剔除鼠出現明顯變瘦的現象;甚至在其中一次實驗時,小鼠因為消瘦得太多,死亡率高達20%!

綜合過去的研究,顯然Npas2基因在限制餵食狀況下,對小鼠非常重要;為了要更進一步瞭解,研究團隊建立了只在新生兒時期的肝臟剔除Npas2的小鼠(稱為cKO),進行17天的「限制餵食」實驗,分析實驗進行前後小鼠體重變化以及腸道菌相的變化。

所謂的「限制餵食」要如何進行呢?原本讓小鼠們自由取食,改為每天只有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有食物。因為小鼠是夜行動物,改為只有白天有食物可以吃,對牠們來說會造成很大的壓力(想像你白天都沒得吃,半夜餓到不行要起來找食物的感覺)。

就體重變化來說,控制組與實驗組都瘦了,且直到實驗的最後一天也沒有回復實驗開始時的體重;不過cKO公鼠在實驗開始後第五到第九天體重的回復相當明顯,造成在實驗結束時,這一組的小鼠雖然沒有吃得比較多,但是瘦得比較少。

那麼小鼠的腸道菌相有沒有變化呢?比較實驗前後,研究團隊發現在實驗結束時,不論是野生種還是cKO組,都出現擬桿菌(Bacteroidales)變多、毛螺菌(Lachnospiraceae)變少的現象。

由於體重變化趨勢只有公的cKO鼠與其他組不同,所以研究團隊仔細看了一下不同性別的腸道菌相。在實驗前的腸道菌相並不因性別不同而有差別,但是在實驗結束時,公母cKO鼠的腸道菌相就出現了相當程度的差異。

野生種的腸道菌與體重減輕呈現正相關的包括了反芻梭菌(Ruminiclostridium)、羅斯氏菌(Roseburia)、顫桿菌(Oscillibacter)、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韋榮菌(Veillonella)。但是這些菌在cKO公鼠反而與體重減輕呈現負相關!而真桿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棒狀桿菌(Corynebacterium)、Parasutterella、擬桿菌S24-7群(Bacteroidales S24-7 group)、支原體科的 Allobaculum屬則與cKO公鼠體重減輕呈現正相關,但卻與野生種體重減輕呈現負相關!

雖然不論野生種或cKO鼠在實驗結束時擬桿菌(Bacteroides)屬細菌都有上升的現象,但cKO鼠擬桿菌增加得並不顯著;由於之前曾有實驗發現,不同株擬桿菌對飲食的反應不同,於是研究團隊仔細地分析了定序結果,但在同組不同個體間不同菌株增減的趨勢並沒有一致性,所以也就只能參考參考了。

整個看來,生物時鐘基因Npas2在飲食改變(高脂肪或限制飲食)時,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這個研究裡甚至發現,胎兒的Npas2基因表現,與母體的飲食相關,且這個效應持續到幼年期,造成出生後到幼年期的代謝問題;且腸道菌相也出現一些變化。而Npas2基因的有無,在限制飲食的狀況下,對於公鼠腸道菌相的改變出現相關性。由於飲食對腸道菌相的改變已經不是新聞,而胎兒在自然產時會由母鼠的陰道得到媽媽的菌;所以小鼠的腸道菌隨著媽媽的改變而改變,也不能說很意外。但是究竟Npas2與腸道菌之間是否存在著互動,有待未來更多實驗來協助釐清。

最後筆者想提出一點,這個研究也再度提醒了我們,雌性與雄性在相同狀況下,生理(應該也包括了心理)的反應是不盡相同的。過去許多動物實驗總會採用雄姓動物來減少因月經週期所帶來的變化,雖然這讓實驗結果容易解釋,但也造成近年來發現,有些治療方式對女性未必有效。性別差異影響到生理反應,這也是未來在醫療研究上不可忽略的。

本文版權為基因線上所有,並於2017.6.28 刊登於基因線上網站)

參考文獻:

Melissa Suter et. al., Epigenomics: maternal high-fat diet exposure in utero disrupts peripheral circadian gene expression in nonhuman primates. FASEB J. 2011 Feb; 25(2): 714–726. doi: 10.1096/fj.10-172080

Derek S. O’Neil et. al., Conditional postnatal deletion of the neonatal murine hepatic circadian gene, Npas2, alters the gut microbiome following restricted feeding.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 Gynecology. http://dx.doi.org/10.1016/j.ajog.2017.03.024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哈姆立克傳奇

哈姆力克醫師。圖片來源:Wikipedia

發明哈姆立克法(Heimlich maneuver)的亨利‧哈姆立克醫師(Henry Judah Heimlich)因為心肌梗塞,在2016年12月17日離開了這個世界。提到哈姆立克醫師,大家馬上就會想到「哈姆立克法」:施救者站在後側兩手環繞有異物哽塞的病人,一手的拳頭之大拇指與食指側對準肚臍與劍突之間,另一手放在拳頭上握緊後,快速向上方壓擠,利用這個動作讓橫隔膜忽然向上,使肺部的氣體將堵塞於氣管的異物噴出。這個方法在1974年第一次在「急診醫學」(Emergency Medicine)期刊提出以後,可以說是救人無數,光是在美國可能就超過十萬人!包括已逝的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好萊塢巨星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知名女歌手雪兒(Cher)都受過哈姆立克醫師的救命大恩,甚至演導雙棲的克林‧伊斯伍德(Clint Eastwood)還曾在2014年以哈姆立克法救過一個人的命呢!

有趣的是,哈姆立克醫師自己一輩子只用過這個方法「兩次」,而2016年五月是他第一次親自上場以自己發明的方法救人!當時高齡已96歲的哈姆立克醫師正在享用晚餐,忽然注意到鄰桌的女士噎到了。於是他立刻以他自己發明的方法,救了那位女士的命。哈姆立克醫師在事後受訪時說,過去他演示過非常多次哈姆立克法,但用來救人還真是頭一次。

在哈姆立克法出現之前,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紅十字會都是建議對噎到的人施以背部拍打。在哈姆立克法出現以後,從1976到1985年,建議的作法是:先施以背部拍打,若無效,再使用哈姆立克法。自1986年開始,哈姆立克法被列為唯一用來急救噎到的人的方法,不過到了2006年,背部拍打又回到哽塞病人急救方法中,並且強調對於失去意識的哽塞病人應先拍打胸部。雖然有一種說法認為,哈姆立克醫師為了提倡他的急救法,曾贊助耶魯大學的相關研究人員,使該急救法獨佔美國心臟學會與美國紅十字會的急救指南20年,不過在沒有更多佐證資料的狀況下,筆者對這說法採取姑且聽之的態度。不過,美國心臟學會在2005年出版的急救指南中提到,對於溺水的人施以哈姆立克法,因為可能會導致嘔吐,因此不建議採用。

說了這麼多,哈姆立克醫師到底是誰呢?

亨利‧哈姆立克於1920年2月3日生於德拉瓦州的威明頓,父母親都是猶太人,父親一系來自匈牙利,母系則來自俄羅斯。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學士與醫學士的學位以後,他成為一名胸腔外科醫師。

雖然大家都只記得他的「哈姆立克法」,但那其實不是他的第一個發明。在1962年,因為過去遇到一名二戰傷兵的經歷,讓他發明了哈姆立克閥(flutter valve,擺動閥),用來協助氣胸的病人將胸腔內的液體與氣體排出。哈姆立克閥在越戰時拯救了無數美國大兵的生命。

哈姆立克醫師一生都努力地在找新的方法治療病人,但並不是每個方法都像哈姆立克閥、哈姆立克法那樣成功。在1980年代,他開始研發以瘧原蟲感染病人來治療癌症、萊姆病與HIV。雖然在1917年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博士成功地以瘧原蟲感染病人來治療梅毒,同時也因此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但那是因為梅毒螺旋體怕熱,因此在感染後,只要發熱個三到四次就可以殺死體內的病原。癌細胞、萊姆病、HIV等卻不見得那麼怕熱,而且在非洲許多地方甚至發現,得了瘧疾的人如果也同時受到HIV感染,病毒會複製的更多,疾病也散播得更快。因此,哈姆立克醫師的「瘧疾療法」並不成功,這個療法也並未被核准使用。

除了以上這些成功與不成功的發明之外,哈姆立克醫師還發明了微氣切(Micro-Trach)技術,讓病人可以以氣管造口的方式呼吸,解決供氧問題。

發明一個很容易執行、又可以救人的方法,也真的拯救了千千萬萬人的生命,筆者想這是很多醫生的願望;而哈姆立克醫師也真的做到了,這也就足夠為他的一生平添許多的傳奇色彩了!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哈姆立克急救法

BBC. Heimlich manoeuvre inventor dies aged 96.

BBC. Dr Heimlich saves choking woman with manoeuvre he invented.

搜狐健康。纪念哈姆立克医生

Nobelprize.org.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