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動物書房】不只是朋友的狗

形形色色的狗。圖片來源:Wikipedia

今年是狗年,少不得要談狗。狗是食肉目、犬科犬屬的「狼」之下的一個亞種,牠不僅是陸生肉食動物中分佈最廣的物種,也是首先被人們依照體型、毛色等特點分類的動物。一萬四千七百年前,就有人類與狗同葬的證據 ;舊石器時代(大約三萬六千年前)也曾發現類似的遺跡。所有這些證據,讓狗成為第一個被人類馴化的動物。

究竟狗為什麼會被人類馴化?狗的祖先又是誰呢?目前的研究發現,雖然狗的野外祖先早已絕種,但牠的近親—灰狼—仍在 。究竟狗首先在世界的哪一個區域被馴化,由於找不到牠的野外祖先,這個問題可能永遠也沒有答案;但從許多考古證據上看來,馴化狗的地點應該不只一個,也就是說,狗在歷史上被馴化了不只一次 。

狗與人類一開始發生聯繫或許是為了食物,在被人類豢養後,產生了許多變化,包括:可以攝食含有大量澱粉的食物 以及懂得對人類察言觀色 等;不過最大的變化應該是狗的體型與體毛。牠的野外近親灰狼成年時體重大約為45-38公斤、肩高80-85公分;但狗可以從2-3公斤、15-25公分的吉娃娃,到50-82公斤、肩高71-79公分的大丹狗;從短毛的杜賓狗到長毛的阿富汗獵犬都找得到。一開始人類養狗,除了協助工作、打獵之外,也作為人類食物的來源之一。古代的阿茲特克人會吃吉娃娃,還會把吉娃娃的皮剝下來製成熱水袋 ;雖然到近代因為社會文明進步,吃狗肉成為一種不文明的事,但現在世界上還是有些國家允許吃狗肉。不過,在台灣殺狗、吃狗肉可是違法的喔 !

體型的變化可能從馴化後就開始發生。在羅馬時期已經有嬌小的膝上寵物犬與獵狗的出現 ,而世界上最古老的幾種狗的品系中,也包括了嬌小的北京狗與碩大的阿富汗獵犬等 。世界各地的人們依據自己的需要與喜好來進行狗的育種,於是讓狗狗產生了五花八門的樣貌;根據位於比利時的世界畜犬聯盟(FCI)的資料,目前認可的品系總共有339種,並分為包含牧羊(牛)犬、寵物犬、梗犬、臘腸犬與獵犬等十類 。

古代的狗除了協助人們狩獵與放牧以外,在缺乏大型動物的地區(如美洲),狗甚至還協助搬運貨物。最近的研究發現,美洲的狗很可能是隨著印地安人從歐亞大陸跨過白令海峽呢 !工業時代以後,狗作為獸力的角色雖然不如以往,但是靠著卓越的嗅覺與聽覺,在現代的社會中狗能擔任的角色更為多元:導盲犬、緝毒犬、搜救犬、治療犬。在人類正式上太空之前,狗甚至還先一步替我們上去體驗!世界上第一隻太空狗「萊卡」(Laika),在1957年11月3日乘著史普尼克二號升空,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動物。由於當時蘇聯尚未發展出脫離地球軌道的技術,因此萊卡的太空旅行注定是有去無回;雖然蘇聯宣稱萊卡在太空中活了四天,但後來釋出的紀錄顯示,萊卡在升空後五到七小時後便失去了生命跡象 。萊卡在這次太空旅行中的犧牲,也引起了廣泛的動物權的討論。

狗與人類的互動是如此的緊密,也就不意外在許多影片中都可以看到狗的身影了!以狗為主角的影片包括了在1943年躍上銀幕的「萊西」(Lassie)、以及2003年的「可魯」(Quill)等。而出現在漫畫與卡通裡的「布魯托」、「史奴比」更是風靡全世界!「布魯托」(Pluto)生於1930年,是迪士尼卡通主角米奇的寵物,也是唯一迪士尼六個要角中始終沒有開口說話、也沒有穿上衣服的角色。「史奴比」(Snoopy)則生於1950年10月4日,雖然與「布魯托」在年紀上相比只能算是兒孫輩的狗狗,但卻比「布魯托」更有名。與「布魯托」類似的是,「史奴比」其實也是寵物—查理布朗的寵物。

所有這些虛構的狗狗們,在出名以後都引發了飼養潮:萊西是柯利牧羊犬、可魯是拉不拉多獵犬、史奴比是米格魯,但飼養之前如果沒有做好功課,常常會因為無法負擔而棄養!柯利牧羊犬與拉不拉多獵犬是大型狗,需要每天帶出去散步;其中柯利牧羊犬更有著一身美麗的長毛,若不每天梳理,很快就會變成一頭亂「髮」!而米格魯則是非常的好動,並不像漫畫裡的史奴比那樣每天忙著東想西想喔!所以在養寵物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牠們的個性、成年後的體型大小以及可能有的疾病等等,千萬不要一時衝動就把可愛的小狗狗帶回家,等到小狗變成大狗的時候,可就累了呢!既然我們把牠們稱為人類最好的朋友,當然不可以因衝動而飼養、再因熱情消退而棄養喔!

(本文刊登於2018年二月號幼獅少年)


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動物書房】歷史上的馬

圖片來源:Wiki

與其它的家畜相比,馬這種奇蹄目的動物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顯然大不相同。即使在十二生肖中,馬也是唯一不僅在不同階段各有專門的名稱、甚至對不同毛色也有專門的稱呼的動物。小馬叫「駒」、母馬叫「騍馬」(音課)、公馬是「兒馬」;而黑馬是「驪」、赤馬是「騂」(音星)、紅身黑尾的馬是「騮」、棗紅色的馬是「驊」 …人為什麼會這麼看重馬,主要是因為在汽車尚未發明之前,馬是唯一可以帶著人高速移動的生物。 

究竟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是誰?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我們也無法知道。目前的證據認為馬大約在六千年前馴化,當時應該已經開始騎馬。在這之前,馬對人類來說只是眾多食物的選擇之一:在法國與西班牙的洞穴壁畫中,都可以看到人類捕獵野馬;即使在馴化之後,有一段時間馬也仍然是食物之一,《穆天子傳》裡面就提到天子北征獻食馬 。隨著人為了食用與畜養進行捕獵,各地野生馬群紛紛絕種,直到1881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1839-1888)在中亞草原上再度發現了牠;為了紀念他的發現,野生馬便被稱為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普氏野馬有66條染色體,家馬只有64條染色體,但兩者可交配生下有生育力的後代 ,顯示牠們應仍屬於同種。

當馬開始成為人類的交通工具後,對人類的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古代的戰爭,馬的地位相當於現代的坦克車;擁有馬、特別是擁有好馬,往往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隨處可看到馬留下的蹄痕。

中國人在殷商時期(公元前1571-1046年)的晚期已經有戰車。當時的戰車是由兩匹馬拖駕的雙輪木車,車上可以站三個人:一人駕車、一人持弓箭、一人持劍。位於西北的周興起後,將兩匹馬拉的戰車改良為四馬戰車,同時也改良了車轂結構,使戰車不論是速度與衝擊力都遠優於商朝的雙馬戰車。於是公元前1059年牧野一戰,商紂的軍隊敗於周武王的優勢武力,只能逃回鹿台自焚。而公元前三世紀發生在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布匿克戰爭,騎兵更決定了最後羅馬的勝利 。

馬甚至影響了國家的命運。西漢初年(公元前119年),因為與北方匈奴的戰爭,使得漢朝急需補充大量的馬、同時也需要好馬;雖然引進了烏孫馬,但當漢武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在公元前115年聽到大宛有汗血寶馬時,便希望能引進。原先希望可以用買的,卻沒想到大宛王拒絕了;盛怒的漢朝使節車令將送給大宛王的禮物—鑄金馬—槌壞後離去。這舉動得罪了大宛王,導致自己在回程中被劫殺。原先大宛王認為大宛距離漢路程遙遠,不可能派大軍前來;沒想到這件事發生後,漢武帝大怒,在公元前104年派李廣利攻打大宛,終於在三年後(公元前101年)順利取得三千多匹大宛馬,而當初不願意賣馬給漢朝的大宛王,則於公元前102年被當地貴族殺害 , 。至於「天馬」到底是什麼品系?是否為現代土耳其斯坦的阿克哈塔克馬(Akhal-Teke)?史書上將大宛馬稱為「汗血馬」,而阿克哈塔克馬雖然毛色有特殊的金屬光澤(又稱為「金馬」),但並不會汗血,所以汗血馬也只能留在想像中了。

除了大宛王因為不肯賣「天馬」最後丟了性命以外,歷史上有名的「黃禍」可能也是因馬而起喔!同樣是吃草的動物,馬卻因為不若牛有四個胃可將吃下去的食物進行發酵、並將食物中的養分盡可能的吸收,造成馬的食量比牛大很多,而且大部分的馬都需要食用青草而不能吃枯草。這使得過去以草原放牧的游牧民族,在乾旱來臨時不得不「南下牧馬」,以保住他們珍貴的馬兒,否則便會失去行動與防禦力,只能任其它部族劫掠。

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中國北方的草原經歷了一段溫暖、乾燥的時期;不同於往年的「南下牧馬」,這一次的乾燥期出現了鐵木真(公元1162-1227),也就是成吉思汗。他以及他的子孫入侵中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直到公元1241年窩闊台駕崩,才終止了蒙古的向西擴張。

雖然拔都(成吉思汗的孫子)回中國的目的是想要獲選為大汗,但沒有中選後為何不再回到歐洲去攻城掠地呢?原來當時北方草原的乾燥期已經結束,降雨使得他的欽察汗國水草豐美;雖然知道那些配備厚重盔甲的歐洲騎士根本不是蒙古輕騎兵的對手,但生活無虞的時候,縱使本是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也不想再跨上馬背殺伐爭奪了 。

除了軍事上的用途以外,隨著繫駕法由頸帶式演進到胸帶式、進而發展為鞍套式,以及馬鞍與馬蹬的發明,馬也成為運輸上重要的角色 。到了十九世紀末,光是1880年的紐約市,便有十五萬匹馬負責大眾與私人交通,而他們的排泄物則高達五十四萬噸 !若沒有汽車的發明,恐怕到了二十世紀,馬兒們的糞便將會是各大都市的頭號環境衛生問題吧!

(本文刊登於2018/1幼獅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