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鉤蟲(hookworm)可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鉤蟲的幼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鉤蟲(人類病原為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 或美洲板口線蟲 Necator americanus)是一種引起血液感染的腸道蠕蟲。第三階段幼蟲(L3)通過赤腳步行者的皮膚進入宿主,在循環系統中到達肺部,離開小靜脈並進入肺泡。然後,它們沿著氣管行進,在那裡透過咳嗽、吞嚥進入小腸。在小腸中,幼蟲蛻皮進入第四階段(L4)成蟲。成蟲在宿主體內交配、產卵,然後在宿主的糞便中傳播到環境中,從而再次開始循環。在缺乏足夠的水和衛生設施的國家,鉤蟲病(ancylostomiasis)是常見的感染。當患者體內有大量鉤蟲存在,這些鉤蟲會在宿主的腸壁吸走血液,造成貧血。傷口也會造成十二指腸潰瘍。

過去有研究發現,鉤蟲(以及蛔蟲)會透過改變宿主的免疫系統,讓宿主的第一型T細胞反應(TH1)受到抑制,好讓自己可以住得更安心。這就讓一些科學家想到,對於難纏的自體免疫疾病,是否可以透過寄生蟲的感染來調節病人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呢?

聽來有點瘋狂,但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團隊真的這麼做了。他們找了71名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其中一半讓他們被25條鉤蟲感染,另一半則作為控制組。

結果發現,實驗組的病人的症狀(視力問題、暈眩、疲倦)達到部分或全部改善。研究團隊還發現,在九個月的觀察期中,超過一半的實驗組病人大腦中的疤/病灶(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典型症狀)沒有新增。而實驗組病人體內的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比例也上升了,這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體內是從未看過的。調節T細胞可以控制體內的免疫系統、防止免疫系統失控,它們的比例上升顯然是好事。

是否未來真的可以用鉤蟲來治療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以目前只測試了71人來看可能還太早,但歷史上不但有先例,還曾因為開發類似這樣的治療法獲頒大獎喔!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就是頒給了以瘧原蟲治療梅毒感染的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1857-1940),所以你說這想法是否瘋狂?只怕未必吧!

參考文獻:

Radu Tanasescu, Christopher R. Tench, Cris S. Constantinescu, Gary Telford, Sonika Singh, Nanci Frakich, David Onion, Dorothee P. Auer, Bruno Gran, Nikos Evangelou, Yasser Falah, Colin Ranshaw, Cinzia Cantacessi, Timothy P. Jenkins, David I. Pritchard. Hookworm Treatment for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JAMA Neurology, 2020; DOI: 10.1001/jamaneurol.2020.1118

2020年6月18日 星期四

天竺鼠(guinea pig)的起源與傳播

天竺鼠。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小時候養過天竺鼠(豚鼠),胖胖的身軀、小小的眼睛,雖然跟人的互動不多,卻非常可愛。後來知道天竺鼠的英文名稱是「幾內亞豬」(guinea pig),又覺得有點好奇,明明不是豬,怎麼會被稱為豬呢?其實天竺鼠的拉丁文學名「Cavia porcellus」其中的種小名「porcellus」也是小豬的意思,而屬名「cavia」則來自於原產地法屬圭亞那的Kalina原住民族對牠的稱呼。至於中文為何叫做「天竺」鼠,也不知來源。

過去的研究知道天竺鼠起源於南美洲的安地斯高原,大約在公元前五千年馴化。一開始天竺鼠是做為食物,秘魯的莫切文明(Moche)有天竺鼠的崇拜。天竺鼠轉為寵物可能是在1532年以後(西班牙人征服南美洲)的事情,他們把天竺鼠帶回歐洲,許多歐洲人開始飼養天竺鼠做為寵物,連伊麗莎白一世都養過天竺鼠。到了十八世紀,天竺鼠才成為實驗動物;也在差不多的時間,天竺鼠傳播到北美洲。

最近紐西蘭的奧塔哥大學(University of Otago)利用從加勒比地區、秘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歐洲和北美洲的多個地點挖掘出的天竺鼠遺骸進行DNA分析發現,過去認為加勒比地區的天竺鼠是從哥倫比亞傳播過去的想法有誤。雖然哥倫比亞距離加勒比地區較近,但DNA分析的結果發現,加勒比地區的天竺鼠是從秘魯帶過去的。

雖然在許多地區天竺鼠是寵物,但在南美洲的許多地區,天竺鼠仍是食物。奧塔哥大學的發現也告訴了我們,古代南美洲的貿易路線,應該比想像的要複雜多了。

參考文獻:

E. Lord, C. Collins, S. deFrance, M. J. LeFebvre, F. Pigière, P. Eeckhout, C. Erauw, S. M. Fitzpatrick, P. F. Healy, M. F. Martínez-Polanco, J. L. Garcia, E. Ramos Roca, M. Delgado, A. Sánchez Urriago, G. A. Peña Léon, J. M. Toyne, A. Dahlstedt, K. M. Moore, C. Laguer Diaz, C. Zori, E. Matisoo-Smith. Ancient DNA of Guinea Pigs (Cavia spp.) Indicates a Probable New Center of Domestication and Pathways of Global Distribution. Scientific Reports, 2020; 10 (1) DOI: 10.1038/s41598-020-65784-6

2020年6月10日 星期三

A型Rh陽性被2019冠狀病毒病感染容易發展為肺衰竭?

SARS-CoV-2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請注意:本篇所介紹的研究尚未通過同儕審查。

最近一項分析了1,980個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基因體研究發現,人類的基因上有兩個位點與肺功能衰竭有關。其中之一位於三號染色體,可能是ACE2。另一個基因則與血型基因有關。研究團隊發現,血型為A型Rh陽性的人,一旦被SARS-CoV-2感染,發展成為肺衰竭的機率會較高;而另一篇發表於23andMe的更大型的研究(涵蓋了75萬人)不僅確認了這個結果,還進一步發現血型為O型的人則發展出重症的機率較低(9-18%)。

不知道背後的機制是什麼呢?我會聯想到O型的人特別容易被幽門桿菌(H. pylori)感染,但是那是因為O型的抗原就是幽門桿菌的受器。

一天到晚迷信血型跟個性有關的人,相信那些還不如認真看一下這類的研究,還比較有道理。

參考文獻:

David Ellinghaus et. al., 2020. The ABO blood group locus and a chromosome 3 gene cluster associate with SARS-CoV-2 respiratory failure in an Italian-Spanish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medRxiv.

2020/6/8. 23andMe finds evidence that blood type plays a role in 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