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木薯(Cassava)危機

身為世界第三大的碳水化合物來源,木薯(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目前正面臨空前的危機。

木薯原產於南美,大約在6,600BC時被馴化,在16世紀時由葡萄牙人將它引進到非洲(2),目前已經和玉米並列為非洲兩個最重要的農作物。

不過,不同培育種的木薯多少都含有cyanogenic glucosides。這些cyanogenic glucosides平常在植物細胞內是無毒的,但是遇到特定的glycosidase時會將它分解,產生劇毒的氰化物(hydrogen cyanide, HCN)。分解cyanogenic glucosides的酵素也存在於木薯內,但是和cyanogenic glucosides分別藏在不同的位置。只要不把它的組織弄破(咬、刀切、磨碎...),酵素(glycosidase)與它的受質(cyanogenic glucosides)不會相遇,也就不會有毒(3)。

但是一旦任何生物要吃它,把它的組織弄破,兩者相遇就產生劇毒的氰化物。有些木薯含cyanogenic glucosides較多,有些較少;但是不論多少,食用前一定要先處理(擦絲用水煮或其他方法),把氰化物去掉,否則會引起中毒。但是偶而處理不當還是會引發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呢!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這麼麻煩何必吃它?為何不去吃其他沒有毒的農作物?原因很簡單,因為木薯即使在貧瘠的土壤裡也能種植,同時它也相當耐旱、產量也頗穩定。所以即使有氰化物移除的問題,在很多地方他還是很重要的食物來源。

有意思的事情是,氰化物雖然麻煩,但是數千年的經驗發現,含氰化物較高(通常苦味會比較重)的木薯,對於抗蟲害、動物啃食的能力也都比較好;所以即使到了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農夫還是會留下一些含氰化物較高的木薯作為荒年的備糧。

但是最近木薯卻遇到了CBSD(cassava brown streak disease)。CBSD的病原是病毒,感染後的症狀只出現在根,所以不到收穫的時候是看不到問題的(1)。

木薯的根。圖片來源:BBC News
CBSD在2006年第一次出現在烏干達,但是最近幾個月不管是在蒲隆地(Burundi)或是剛果共和國都出現了。由於監控系統不完善,目前也很難正確估計病毒散佈的範圍。因為不到收穫看不到問題,所以聯合國農糧署的專家們擔心CBSD的散佈會在非洲引發大飢荒。

目前農夫能作的就只有:當他們懷疑自己的木薯田遭到CBSD感染時,就將木薯提早收成。雖然這樣收穫到的木薯較小,但至少大部分都能吃。

目前聯合國農糧署已經培育出8種新種,正在測試它們的抗病毒能力,但是他們認為需要更多的監控系統來監測各地的木薯田,同時他們也需要人員在當地教育農夫不要把木薯的塊根任意散佈,使病毒散播的範圍擴大。

參考資料:

1. BBC News. 2011/11/17. UN warns of staple crop virus 'epidemic'.
2. Wikipedia. 2011/11/14. Cassava.
3. Taiz and Zeiger. Plant Physiology, 4th ed.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要縮小自己,也要放棄一些東西

仙女蜂(fairy wasp, Megaphragma mymaripenne)是全世界最小的昆蟲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飛蟲,體長只有200μm,主要以其他昆蟲的卵做為食物。

200μm到底多小呢?大約與阿米巴原蟲一樣大小。
圖片來源:Science Now
研究仙女蜂的科學家發現,為了要縮到這麼小,使得成年仙女蜂的神經元有95%都沒有核。(1)

仙女蜂在蛹期的時候仍然跟其他的昆蟲一樣,有大約7400個神經元,而且每個都有核(2);但是在蛹的最後一個發育階段時,大部分(~7000)的神經元細胞本體(neuronal cell bodies)都分解了,使得成年的仙女蜂只有339-372個神經元有核,其他大約7000個神經元都不具有核。

雖然只有這麼少的神經元有核,不過仙女蜂還是能夠飛行,也能找到寄主。

這樣小的飛蟲,是否活不了多久呢?筆者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它大概可以活21天(3)。除此之外,由於它主要是寄生在薊馬(thrips, 一種害蟲)(4),所以也被拿來防治薊馬的蟲害。

參考資料:

1. Science Now. 2011/11/18. ScienceShot: Amoeba-Sized Insect Is Missing Some Pieces - ScienceNOW
2. Alexey A. Polilov. 2011. The smallest insects evolve anucleate neurons. ArthropodStructure & Development. In Press, doi:10.1016/j.asd.2011.09.001
3. J. A. McMurtry and H. G. Johnson. 1963. PROGRESS REPORT ON THE INTRODUCTION  OF A THRIPS PARASITE FROM THE WEST INDIES. California Avocado Society 1963 Yearbook 47: 48-51
4. UC IPM online. 2007. How to Manage Pests Pests in Gardens and Landscapes: Thrips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空氣污染與極端降雨的關係

過去我們只知道全球暖化會導致降雨的模式改變,綿綿細雨減少,滂沱大雨增加。最近發表的一項進行了十年的研究發現,不只是全球暖化改變降雨的模式,空氣污染對降雨的模式也有很大的影響。
圖片來源:ScienceNews


在十年中,馬里蘭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的研究團隊,分析經過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的一個聯邦監測站(上圖)的雲後,發現:


空氣中的煙塵(soot)及懸浮微粒(aerosol),會抑制較低層的雲(low-lying cloud)降雨。較低層的雲主要由微細的水滴構成,當空氣中煙塵及懸浮微粒很多的時候,大部分的這些微細的顆粒都沒有水滴附著,由於低層雲降雨需要小水滴「聚沙成塔」,當小水滴持續維持在小水滴的狀態時,降雨就不會發生;這個現象尤其在濕度低的時候更明顯。


但是上層的雲是由冰晶(上層)與水滴(下層)構成,當低層的雲被垂直氣流帶到上層時,這些水滴會附著在冰晶上,使冰晶越來越大;當冰晶長大到無法懸浮在空中時,就會降落到地面---成為滂沱大雨。


研究團隊同時也發現,空氣中的煙塵及懸浮微粒可使滂沱大雨的機率增加50%,同時也讓綿綿細雨的機率降低50%。


研究團隊希望能經由觀測其他地方(如北京)的雲,更進一步地確認空氣污染與降雨模式之間的關連。


目前的研究成果已經在11月10日的Symposium on Stratospheric Ozone and Climate Change 上發表,並同時發表在11月13日的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


參考文獻


1. Science News. 2011/11. Dirty air fosters precipitation extremes

2011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汽水喝太多究竟會不會出事?

上次根據ScienceDaily上面的一篇文章改寫的「汽水喝太多會出事的!」引起了一些討論;對於這類使用問卷進行調查的研究,由於作者也沒有把問卷題目公開(筆者有去找到原來的文獻),結果到底是否能被充分的採信,就看個人的想法。

當時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了筆者的注意,並且決定改寫出來,主要是因為這些年來愛喝飲料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是幾乎不喝水的。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這些飲料其實是垃圾食物,含有相當高的熱量,也會造成肥胖。而由肥胖開始,又有更多的問題,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這些全都是從愛喝飲料開始的。

所以在當初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由於在文中提出「暴力行為」與「每週喝飲料的量」之間存在著劑量曲線,所以很快地把它介紹出來;但沒想到很多人在沒有看到原文之前,就先給了很多負面的評語,甚至有完全不願採信整個研究的說法。

當時,由於筆者手上的資料不完全,再加上有教學、行政...一時也無暇去補寫一篇文章,最近終於把資料都拿到手了,想在這裡補充說明一下。

當時筆者看到這篇文第一個想到的是,先前看到安部司先生寫的「恐怖的食品添加物」裡面曾經提到的「葡萄糖果糖糖液」的問題。在p.139-142中(1),安部司先生說:


所謂的「葡萄糖果糖糖液」,是用便宜澱粉製成的東西,大約三十年前開始這樣製造,需求突然急遽增加。
由於這種甜味爽口,孩子都很喜歡,因此拿來為果汁、咖啡飲料及各種醬汁增添甜味,很好用。相反地,巧克力等食品如果想要引出重甜味,還是用砂糖比較好。
「葡萄糖果糖糖液」還有一項優點,即它是液體。因為如果是砂糖,製造時必須先溶解。如果是液體的話,可以省下這道程序,作業上比較方便。
另外,由於成分是葡萄糖與果糖,跟果汁等飲料也比較搭配。因此,飲料廠商全都開始使用。

血糖值急速上昇的可怕

但是,「葡萄糖果糖糖液」也有可怕的問題。那就是會使血糖值急速上昇。
雖說砂糖也會使血糖升高,但砂糖進入人體後,會分解成葡萄糖及果糖,再被吸收。但「葡萄糖果糖糖液」從一開始就分成葡萄糖與果糖,因此會在瞬間被人體吸收,血糖值便因此急速上昇。
五百毫升的飲料,就含有六十毫升以上的「葡萄糖果糖糖液」。也就是說,各位平常喝的五百毫升保特瓶飲料裡,竟然有一成以上都是糖水(糖份)。如果換成粉末來計算,則含有二十五公克以上的葡萄糖,二十公克以上的果糖。
如果在空腹時喝下甜度這麼高的飲料,血糖值會升到多高呢?血糖值急速上昇,就要擔心糖尿病會上身。
最近,即使是小學生、中學生,罹患糖尿病的數字也在增加。這都是因為攝取過多的葡萄糖,才會使胰島素變得異常。
我們是從米飯攝取葡萄糖。米的澱粉會在體內慢慢分解,轉換為葡萄糖,成為能量來源。這種情形下,血糖值不會急速上昇。
把最初就分解成葡萄糖的東西,一口氣喝下去,這是漫長飲食歷史中,從未有過的事。起碼是三十年前才有的。
「葡萄糖果糖糖液」也有卡路里攝取過量的問題。一瓶保特瓶(五百毫升)的果汁裡,有相當於五十公克砂糖的卡路里,亦即二百大卡(相當於半包洋芋片)的卡路里。

由於「葡萄糖果糖糖液」是現在最受歡迎的、用來取代砂糖的甜味劑,但是單糖畢竟跟雙糖不同,雙糖還須要分解後才能吸收,而這個分解的動作是要到小腸才會進行的;但是單糖在口腔就可以開始吸收,所以飲料一喝下去馬上就會造成血糖上昇。

當然可能會有讀者趕緊去看汽水的標示,可能會發現上面並沒有「葡萄糖果糖糖液」,然後覺得鬆了一口氣---慢著!上面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叫做「玉米糖漿」或是用英文寫著'corn syrup',它其實就是「葡萄糖果糖糖液」,是完全一樣的東西(2)!

今年(2011)四月,在實驗生物學年會(Experimental Biology meeting)裡,猶他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有關攝食單糖跟雙糖的研究(2)。他們發現,攝取單糖(葡萄糖+果糖)的雌鼠,平均壽命為50-80天;相對於攝取雙糖(蔗糖)的雌鼠,攝取單糖的雌鼠的死亡率高了三倍之多。由於很多攝取單糖的雌鼠在第二次懷孕期間死亡,這時雌鼠也正在哺乳,正是壓力最大的時候;因此猶他大學的研究團隊認為,攝取單糖的老鼠體力較差,無法因應同時懷孕及授乳的壓力。

同時,攝取單糖的雄鼠體力也較差,打不贏攝取雙糖的雄鼠,造成約二分之一的攝取單糖的雄鼠無法繁衍後代。

所有的動物在自然狀況下都是以攝取雙糖(蔗糖)以及多醣(澱粉、肝醣)為主的,因為這是動物(肝醣)與植物(澱粉、蔗糖)體內主要儲存醣類的形式。這個方式的代謝已經延續了數百萬年。
蔗糖(Sucrose) 圖片來源:Lehiniger Principles of Biochemistry, 5th ed.

但是,聰明的廠商們為了節省成本以及作業方便,使用「葡萄糖果糖糖液」來取代砂糖(蔗糖)(3),卻沒想到以單糖取代雙糖的行為,正在默默地戕害我們的健康。

汽水喝太多是否真的會造成暴力行為的頻率上昇?我想這有賴後續有興趣的人去研究,但是喝太多飲料是否會對健康有不好的影響?我想這應該是無庸置疑的,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商人的貪欲造成的!

參考資料:

1. 安部司著.陳玉華譯.2007.恐怖的食品添加物. p. 139-142. 世茂出版。
2. 汪芃編譯. CasePress.【生物代謝】單糖不簡單!2011/5/23
3. Wikipedia. 2011/11/12.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印度是柑橘(Citrus)的故鄉

世界上總共有大概30種不同的柑橘(Citrus),但是對於研究種源的人,他們最感興趣的不是柑橘有多少種,而是哪一種才是柑橘的老祖宗。

最近(2011)發表在Comparative Cytogenetics期刊上的一篇論文說,柑橘的故鄉應該是在印度東北方,而柑橘的老祖宗應該就是C. indica

C. indica 圖片連結:ScienceDaily

印度東北山丘大學(North Eastern Hill University)的Marlykynti Hynniewta, Surendra Kumar Malik 以及 Satyawada Rama Rao在顯微鏡下觀察十種印度原生的柑橘,並比較他們的染色體後,發現C. indica應該是柑橘的老祖宗。由於C. indica是當地的原生品種,這也表示了印度東北方地區是柑橘的故鄉。


但是在當地,包括C. indica在內共有七種柑橘,已經因為棲地受到威脅,被列為易危(threatened)物種了。在現在因為全球暖化造成許許多多溫帶作物(小麥、大麥..)漸漸無法種植的時刻,我們是否應該致力於保存作物的原生物種,並思索如何重新出發去開發適合現在氣候的作物呢?


參考資料:

1. Science Daily. 2011/11/10. Citrus indica Tanaka: A progenitor species of cultivated Citrus

2011年11月9日 星期三

超級細菌(superbug)並不是新鮮事,三萬年前就有了!

超級細菌(帶有NDM-1抗藥基因)、超級淋病(1)、超級大腸桿菌(2)的出現,在在都讓人想到,人類與病菌的戰爭,到底還能打多久呢?

事實上,自從青黴素(penicillin)在1928年由Alexander Fleming自青黴(Penicillium notatum)中發現後(3),更多的抗生素由不同種類的細菌跟真菌中分離出來。由於細菌與真菌合成抗生素的理由,都是為了要打敗他們的同道,以取得更多的生存資源,所以一直有人懷疑,這些抗藥基因應該早就存在在細菌與真菌之中,只是過去沒有任何一種生物懂得去使用這些細菌和真菌中的天然產物,所以也就沒有機會去看到這些菌罷了。

懷疑是一件事,但是要證明卻不容易。過去也曾有人宣稱由西伯利亞的凍土中分離出古代的細菌,而且這古代的細菌也含有抗藥基因;但由於實驗作得不夠周延,也沒有辦法說服學界。

但是,最近(2011年8月),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4),證明了抗藥基因對細菌來說,完全不是新鮮事,早在三萬年前就出現了。

在加拿大Hamilton的McMaster大學的團隊,為了證明抗藥基因早就存在於細菌之中,他們鑽挖加拿大Dawson City的凍土,並從裡面分離出DNA後,進一步分析是否含有抗藥基因。
圖片來源: ScienceNow

為了證明他們的樣品沒有污染到現代的細菌,加拿大的團隊同時也分析這些樣品中是否含有現代動植物的基因。結果發現這些樣品中可以找到長毛象以及古代禾本科植物(grasses)的基因,但是沒有現代動植物的基因。

至於抗藥基因呢?加拿大的研究團隊發現,除了抗青黴素的基因以外,他們還找到了抗四環黴素(tetracyclin)、抗汎可黴素(vancomycin,第四代抗生素,被認為是最後的防線)的基因。

接著他們把抗汎可黴素的基因完整的分離出來,並且萃取出蛋白質來測定他的活性。結果發現,古代抗汎可黴素的基因,跟從現代細菌中分離出來的活性幾乎完全相同。

這個驚人的發現告訴了我們,人類自以為找到抗生素就可以所向無敵,不再害怕細菌感染的想法,從根源就是錯的。至少三萬年前,細菌就把武器準備好了,只是在等時機而已。

即使是謹慎地使用抗生素,無藥可用的一天只怕還是會到來;如果大量的濫用,只怕這一天就在眼前。

參考資料:

1. 中央廣播電台. 2011/7/12. 抗生素全無效 超級淋病10至20年擴散全球.
2. Miscellaneous999. 2011/6/2. 傳說中的「大腸精」出現了嗎
3. Wikipedia. 2011/11/8. Penicillin.
4. V. M. D’Costa, C. E. King, L. Kalan,  M. Morar, W. W. L. Sung, C. Schwarz, D. Froese, G. Zazula,      F. Calmels, R. Debruyne, G. B. Golding, H. N. Poinar & G. D. Wright. 2011. Antibiotic resistance isancient. Nature. 477: 457–461
5. ScienceNow. 2011/8/31. Superbugs Predate Wonder Drugs - ScienceNOW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火星上(曾)有地底生命嗎?

在地球開始有生命的時候(三億七千萬年前),火星的表面就已經是像現在這樣又乾又冷的樣子了;但是相對於她的乾冷的表面,火星的地底下可能曾經有一番風光。

怎麼說呢?加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Bethany Ehlmann從太空船回傳的照片發現,火星上有兩種黏土(clay, 1)。由於黏土只有在有溫水或熱水長時期出現的狀況下才會形成(2),它的發現可能代表火星的地底或許(曾)有生命。

由太空船回傳的照片顯示,火星上有兩種黏土:一種在三億七千萬年前就形成,另一種則在這個時間點之後才形成。後者包含了硫酸鹽(sulfate)之類的鹽類。

火星上的黏土。圖片來源:ScienceNow
既然溫水或熱水曾經長期出現在火星上,可能意味著火星曾有孕育生命機會;不過相關資料都還太少,很難經由這些資料來斷定火星上(曾)有生命。

這個發現引起了相當多的討論,太空總署也打算在下一次的火星表面探測(可能是這個月的25號開始)進行進一步的探尋。

參考資料:
1. Science Now. 2011/11/2. Life on Mars Driven Underground? - ScienceNOW
2. Wikipedia. 2011/11/2. Clay.

2011年11月2日 星期三

象鼻蟲的「螺旋腿」

這篇是由分遺100級第六組同學與老葉合力完成的

自然界中處處可看到奧妙的機械設計提供我們採借。像我們肩關節的構造就被應用在方向盤和車輪間的轉軸上;但是先出現在工程機械的設計上,過後才在自然界發現的例子就相當少見。

在今年(2011)七月一日的「科學」雜誌上,德國的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象鼻蟲(Papuan weevil,Trigonopterus oblongus)的髖關節向內和向外轉動就像一個螺絲(1);他們的「螺旋腿」的螺紋為410度,髖關節內有相對應的溝槽(如下圖)。

象鼻蟲的髖關節跟大腿。圖片連結網址:維基百科
腿部的肌肉則用來控制腿旋轉的角度(超過一圈喔!);研究團隊認為這種「螺旋腿」的構造可以提供牠們在樹上進食時有更多的彈性,同時也讓他們在休息時有更多的穩定性。畢竟,要讓「螺旋腿」脫臼的難度比讓球型與窩狀關節要難得多。

筆者小時候曾經玩過椿象,對於牠的腿可以轉那麼大一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以為自己把牠的腿弄斷了,沒想到一翻回來一骨溜就跑掉了...),不知道原來他們的關節那麼有趣,還可以刊登在「科學」期刊上,真是扼腕啊...

見見巴布亞象鼻蟲本尊吧!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他比我小時候玩過的椿象看起來帥多囉...

參考文獻:

1. ScienceNow. 2011/6/30. ScienceShot: A Beetle With Screws for Legs - ScienceNOW

方解石(Calcite)是羅盤還沒有發明以前的航行工具嗎?

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紅髮的艾瑞克(Erik the Red)的傳說?他在十世紀由挪威航行到冰島,最後到格陵蘭,開始了一連串維京人的開拓史。其實在八世紀的時候,挪威人(當時稱為維京人the Vikings)就開始向歐洲其他地區侵略了,可是羅盤直到十四世紀才由中國傳入歐洲(1),那麼,這些維京人是怎樣在海上辨別方向的呢?

從古代諾斯人(Norse,也就是維京人)的傳說中,科學家瞭解到,除了觀察太陽以外,諾斯人還使用一種「太陽石」(sunstone)來幫助他們辨別方向。尤其在陰天的時候,「太陽石」更顯得重要。

但是「太陽石」到底是什麼呢?一群法國的物理學家認為可能是方解石(Calcite, 2)。

方解石是碳酸鈣的結晶,具有雙折射(birefringence)的特性:任何透過它的光線會被分成兩條路徑折射,在遠處投射出兩個影像。

方解石的雙折射特性。光是把方解石放在紙上就可以觀察到下面的字
產生了雙重影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法國的研究團隊發現,可以經由適度調整方解石的位置,讓透過的太陽光投射出的兩個影像一樣深淺,找到太陽的位置。

為了證明他們的想法可行,法國的團隊在他們的研究裡使用了來自冰島的方解石,造了一個想像中的「太陽石」;他們發現即使在陰天、甚至在太陽落入地平線以下的時候也能夠用這個「太陽石」找到太陽的正確位置,而且誤差不超過1%!

科學家想像中的「太陽石」。圖片連結網址:ScienceNow
所以,如果方解石真的是諾斯傳說中的「太陽石」,或許對航海有不小的幫助;但是要靠投影來辨別方向,對於在北太平洋航行的諾斯人還是不小的挑戰(船在海上晃來晃去還要投影...)。

筆者讀過一些諾斯人的航海傳說,感覺上諾斯人的問題不只是方向而已,還有造船技術的問題;所以當時的航海傳說上不只一次提到,他們航海時都是盡量靠著海岸線走(3)。不過,法國的科學家也提到,到目前為止在任何維京人的遺址或船隻殘骸上都還沒有發現這傳說中的「太陽石」喔!

參考文獻:
1. Wikipedia. 2011/10/27. Compass.
2. ScienceNow. 2011/11/1. The Viking Sunstone Revealed? - ScienceNOW
3. The Vinland Sagas, translated by Keneva Kunz, Penguin Books, 1997

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梵諦岡銀行(Vatican Bank) 出手拯救義大利的研究中心

位於米蘭的聖拉菲爾醫院及研究所(The San Raffaele Institute and Hospital)原本因為一億五千萬歐元的債務已經搖搖欲墜,但最近它的前途露出了曙光。

今年(2011)10月28日,義大利的法庭通過了由 Institute for Works of Religion,也就是梵諦岡銀行(the Vatican Bank),以及義大利企業家 Victor Malacalza提供給聖拉菲爾醫院及研究所的750萬歐元的資金,其中500萬歐元用於償還債務,250萬歐元用於投資這個醫院及研究所。


聖拉菲爾醫院及研究所由牧師 Luigi Verzé在1971年創立。原本只是醫院,但很快的成立了研究中心,並以基因治療以及分子醫學聞名。目前醫院有超過1000個床位,研究所則有數百名研究員。研究所跟醫院都是屬於 the San Raffaele del Monte Tabor Foundation基金會轄下的機構。
 Luigi Verzé牧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由於錯誤的投資以及過度的擴張,造成負債1.5億歐元並於日前聲請破產;目前義大利檢方正在調查任何可能的不法情事,而媒體也不斷的在追逐與挖掘內幕。尤其在 Luigi Verzé牧師(他是前任的基金會主席)的左右手,也是醫院的副院長Mario Cal舉槍自殺後,社會大眾對於聖拉菲爾醫院及研究所的醜聞更加感興趣。


我為什麼會對這個新聞感興趣?其實是因為梵諦岡銀行這幾個字吸引了我的注意,看過教父第三集(The Godfather, part III)的人,應該都對於裡面的政治角力相當感興趣,尤其對於描述到梵諦岡銀行那部分...只是沒想到卻看到其他的東西啊。


根據網路上的資料, Luigi Verzé牧師似乎已經在1964年被判處禁止行使聖部?但是因為只有義大利文的資料,我也不瞭解細節,或許有通義大利文的人可以為我解惑。


從網路資料上看起來,Luigi Verzé牧師是位爭議不斷的人,從1971年之前似乎就一直被賄賂、貪污等罪名纏身,但同時也建立了這麼大的醫院跟研究所,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出家人啊...

參考資料:
1. Science Now. 2011/10/31. Court Endorses Vatican Bank's Rescue of Italian Research Center - ScienceInsi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