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人鯨。圖片來源:Wikipedia |
有些科學家認為,停經可以讓年老的雌性協助育幼,這樣可以提高幼兒的存活率;但也有科學家認為,停經是因為「生殖衝突」(Reproductive Conflict)所產生的結果。什麼是「生殖衝突」呢?當年老的雌性與年輕的雌性在重疊的時間育幼時,「老」媽媽的孩子存活率會明顯降低。
至於為何「老」媽媽的孩子存活率較低呢?科學家們認為,可能是隨著媽媽一胎胎地生,她與附近各群之間的成員們親屬關係就越來越緊密;這造成為育幼而打獵、分配食物的時候,「老」媽媽們會因為左看也是親戚、右看也是親友,於是就搶不下手。但年輕的媽媽因為這些大多都不是她的親戚朋友,搶起食物來就比較沒有顧忌了。食物充足,小寶寶當然長得好,死亡率自然降低了。
要證明生殖衝突存在,科學家們至少要能夠證明:
(一)、個別雌性動物與周遭的社群之間的親屬關係,的確是隨著年紀漸長逐漸增加;
(二)、「老」媽媽的幼兒,如果與其他年輕雌性的幼兒在哺育的時間上重疊時,「老」媽媽的幼兒死亡率會比較高。
主要由英國科學家所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打算要以殺人鯨為研究材料,來解答這個問題。但要證明親屬關係隨著年紀漸長而增加,馬上就遇到一個困難:殺人鯨跟人一樣,也是相當長壽的動物。母鯨的平均壽命是50歲,從10歲到40歲之間都可以生育。因為牠們每懷一胎要15-18個月,小寶寶到一歲才開始斷奶,所以母鯨平均每五年才能生一胎。這樣非要觀察個幾十年,否則無法取得足夠的數據來進行分析。
還好,他們手上已經有過去四十年觀察兩群殺人鯨的資料。否則,要從頭觀察個幾十年,科學家的青春也有限啊!
從過去四十年收集到的資料分析發現:隨著年紀漸長,雌性殺人鯨與附近的社群成員之間的親屬關係逐漸上昇;到停經前上昇到最高,然後逐漸下降。親屬關係的上昇主要來自於雄性,因為雄性殺人鯨為了避免近親繁殖,不會找同群內的雌性交配。停經後為何親屬關係就開始下降呢?因為雄性殺人鯨很少活超過三十歲,但要到二十歲左右才開始繁殖;當雌殺人鯨停經後,隨著跟她有親屬關係的雄殺人鯨漸漸死亡,她與附近的社群之間的親屬關係當然就慢慢下降了。
接著要能看到「老」媽媽的孩子在跟其他年輕媽媽的幼兒同時哺育時,死亡率會比較高。一樣可以從過去四十年的資料來分析,只是要重疊多長的時間才算呢?前面提到,小寶寶一歲開始斷奶;那麼重疊一年算嗎?但是那只是「開始」斷奶,從這個點開始算還是要大約一年才能完全斷奶呢!所以最後他們的標準是:只要在自己的孫兒孫女出生前兩年到兩歲生日之間的「老蚌生珠」,都算是重疊。
結果發現:落在這個區間的「老來子」,死亡率比孫兒孫女高了1.67倍;如果是在孫兒孫女出生前誕生的「老來子」,死亡率更高了1.95倍之多!但只要不是落在這個區間的「老來子」,死亡率並沒有明顯提高,顯示並不是因為老媽媽造成孩子先天不足的關係。
研究團隊分析數據也發現,似乎也不能排除「阿嬤效應」:阿嬤仍健在的孫兒孫女,即使阿嬤在他們出生前兩年內也生了小寶寶,這些孫兒孫女的存活率仍高於沒有阿嬤的孫兒孫女。或許是阿嬤也會協助哺乳、或許是阿嬤給予媽媽一些生存技巧上的援助,畢竟數字雖然能告訴我們一些事,但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也只能猜測、無法確定了。
總而言之,從長達四十年的觀察數據可以看到:老來子不論比孫兒女先出生或後出生,死亡率都較高。由於懷孕與育幼都非常消耗能量,在這樣的狀況下,以停經這種可以永遠防止懷孕發生的機制,對整個族群的存活,確實是好處多於壞處的。年老雌性不再具有生殖能力,一方面可以防止能量的浪費,另一方面又可將這些能量轉移給年輕的雌性哺育幼兒,畢竟自然界的資源也不是無限的。雖然阿嬤也會把她的生存智慧傳承給下一代,但生育並不妨礙智慧傳承;如大象也會有智慧傳承,但雌性大象通常到死前都還保有生育能力,就是最好的證據。
相較於殺人鯨的幼年期僅有兩年,人的幼年期至少有五六年,養育的成本比殺人鯨更高;從殺人鯨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或許人發展出停經的理由,與殺人鯨也相去不遠!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Croft et al., Reproductive Conflict and the Evolution of Menopause in Killer Whales. Current Biology (2017)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6.12.015
Wikipedia. Killer wh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