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大熊貓如何轉葷為素(一)

圖片來源:wiki

大熊貓(Aliuropoda melanoleuca)吃竹子,但是牠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是吃素的。

大熊貓的口腔解剖構造(有力的上下顎與牙齒)以及短短的腸道長度,都說明了牠本來是吃肉的;其他的熊也都是吃肉的動物。

那麼,大熊貓是怎麼轉葷為素的?要轉葷為素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雖然有力的上下顎與牙齒同樣可以用來吃草,但是肉食轉葷食還有一個難關:口味。

看過「歷險小恐龍」(The Land Before Time)續集的朋友,一定記得有個角色「Chomper」,牠是一隻暴龍(T. rex)。每次Chomper吃到草的時候,都會很誇張的吐出來。草真的這麼難吃嗎?

大家吃菜的時候,如果有認真比較過,應該會發現青菜通常少了肉的鮮味(umami)。鮮味來自於食物中解離出的氨基酸,由於肉類食品原本就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解離出來的氨基酸也較多,因此肉類食品的鮮味也比蔬菜要濃重。這也就是為何味素可以為食物添加鮮味,因為味素本身就是氨基酸(谷氨酸)。

除了氨基酸以外,核苷酸也是鮮味的來源。因為我們可以感受鮮味,所以轉葷為素的一開始總是百般不習慣,尤其是吃慣了大魚大肉的人,有些甚至完全不肯茹素。

那麼,大熊貓是如何轉葷為素的?當然不是發願(XD),究竟什麼原因(打擊?)讓牠不再吃肉已不可考,但化石證據發現,大熊貓大約在七百萬年前開始嘗試吃竹子,在200-240萬年前牠開始了99%的食物都是竹子的生涯。

吃過竹筍一定知道竹筍比蔬菜還清淡,為什麼大熊貓可以開始啃竹子,在2010年的「分子生物學演化期刊」(Mol. Biol. Evol.)找到了解答。

原來大熊貓在演化的過程中,牠感應鮮味的接受器基因之一Tas1r1發生了突變,造成這個基因完全無法產生有功能的蛋白質,於是大熊貓就不再能品嚐鮮味了。這個突變正好發生在牠轉換主食的過程中(大約420萬年前),加上多巴胺合成也出了問題,造成食慾獎勵機制也無法正確回饋,於是大熊貓就不再在乎有沒有鮮味了,反正吃起來都一樣。

參考文獻:

Jianzhi Zhang et. al. 2010. Pseudogenization of the Umami Taste Receptor Gene Tas1r1 in the Giant Panda Coincided with its Dietary Switch to Bamboo. Mol. Biol. Evol. 27(12):2669-2673. doi:10.1093/molbev/msq153.

Jin K, Xue C, Wu X, Qian J, Zhu Y, et al. (2011) Why Does the Giant Panda Eat Bamboo?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ppetite-Reward-Related Genes among Mammals. PLoS ONE 6(7): e226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22602

20150731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北市衛生局最新一波,抽驗生鮮蔬果是否殘留農藥,檢驗結果都符合規定。這波抽驗185件生鮮蔬果中,有90件檢驗農藥殘留,但檢出量都符合容許量標準規定。(新聞來源

香港驗出德昌豆干含有可能致癌的二甲基黃,衛福部接獲通報著手調查,和彰化縣衛生局查出二甲基黃來源可能為製作油皮時使用的乳化劑,通報彰化地檢署進行偵辦。 檢察官吳怡盈調查後發現,問題乳化劑來自於位於台南市的芊鑫實業社,查出盧天榮、盧嘉芊在製造乳化劑時,加入含有二甲基黃成分的油脂黃粉。彰化地檢署依刑法詐欺罪及違反食安法等罪將盧天榮父子起訴,具體求處有期徒刑20年及18年。 法官審理此案時發現,盧天榮雖為芊鑫實業社負責人,且加入二甲基黃製作乳化劑的方法也是盧天榮傳授給兒子盧嘉芊,不過盧嘉芊近幾年來已成為實際負責人,盧天榮僅在旁協助。(新聞來源)(維基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20150729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中華鱉。圖片:wiki

五十嵐從「山水蜂蜜公司」購入的荔枝蜜,驚爆含有不得檢出的抗生素「四環黴素」,業者雖一度供稱原料來自國內19家蜂農,但雲林縣衛生局昨天表示,業者清查帳冊資料後,確認這批蜂蜜全數來自泰國,共20多噸,只供應給五十嵐,已經進一步檢驗該公司其他產品,確認是否違法。(新聞來源

食藥署公布今年3至6月禽畜水產品抽驗及「市售甲魚動物用藥殘留監測」結果,其中甲魚抽驗15件就有6件不合格,源頭皆為國內養殖場,包括自「點水樓復興店」抽驗含還原型孔雀綠0.002ppm(百萬分之一濃度),及制菌、殺菌劑各1項(點水樓表示,廠商未能即時提供檢驗報告,當下就已退回沒有進貨販賣。),自彰化縣「鱉大王大時崎」檢出2項制菌劑,以及在嘉義縣「慶光小吃部」檢出含1項廣效性殺菌劑,3廠商都源自同一台南市歸仁區莊O華廠商,由台南市衛生局處辦中。 另3件不合格甲魚則分別抽自新北市「長江鱉大王」、宜蘭縣「吉祥園餐廳」、高雄市三民區小吃店,後者甚至驗出4項抗生素、制菌及殺菌劑,其中不得檢出的殺菌劑「三甲氧芐胺嘧啶」高達5.18ppm。
此外,抽自「愛買中港店」的烏骨雞驗出抗生素超標2倍(愛買反應:立即下架、接受退貨),抽自彰化縣「福寶食品行」的貢丸肉(豬肉)檢出細菌性感染用藥超標20倍,兩件來源分別為雲林縣明昌肉品行及凱馨實業,由雲林縣衛生局處辦。(新聞來源

頂新油案今日再度開庭,除了進行供述證據的確認程序外,合議庭五月至頂新屏東廠抽驗油槽的報告也終於出爐,判斷油品是否是回收油和餿水、地溝油的指標皆合格,總極性化合物數值平均為6.9%~8.1%、符合不得大於25%之規範,黃麴毒素和丙烯醯胺都是未檢出,證實頂新自越南進口之豬油並非檢方所稱之不符合人體食用。(新聞來源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20150728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食藥署再度查獲貫均貿易公司違規,將今年12月31日到期的「桃寶昆布風味露(1000ml)」與「桃寶鰹魚風味露(1000ml)」,私自變更保存期限至明年4月,反食安法28條規定,必須立即回收下架,同時可能給予最高400萬罰鍰,食藥署呼籲持有兩項產品民眾,應注意標示進口商。(新聞來源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鼠疫桿菌如何致命

鼠疫桿菌。圖片來源:wiki
生活在二十ㄧ世紀的我們,聽到SARS、MERS、Ebola就如臨大敵,卻不知道十四世紀橫掃歐洲的鼠疫才是真正可怕的疾病:發病後4-7天死亡,致死率可達100%。

過去,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總共在歐洲引發三次大瘟疫,包括奪走兩千五百萬到五千萬條性命的查士丁尼瘟疫(541-542年在拜占庭帝國)、1347-1353年的黑死病(七千五百萬到一億兩千萬,約為歐洲三分之一人口)、以及1855年的第三次瘟疫(一千兩百萬人喪生)。因此,也一直有恐怖組織試圖要開發鼠疫桿菌做為生化武器。鼠疫的病原體直到1894年才被發現,而詳細的致病機轉,直到最近這幾年,才被大致釐清。

十四世紀中葉歐洲黑死病的蔓延。圖片來源:wiki

鼠疫桿菌的感染分為兩期。初期是所謂的前發炎期(pre-inflammatory phase),這時候細菌在肺中快速繁殖,宿主的先天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卻沒有啟動;接著就是促炎期(pro-inflammatory phase),這時候嗜中性球(neutrophil)大量湧入,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分泌,肺部組織出現損傷。

在2013年,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原來鼠疫桿菌利用它的第三型分泌系統(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將鼠疫蛋白Yops帶到目標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球(neutrophil)。

研究團隊發現,在感染後6小時,肺部受感染的細胞主要是肺泡巨噬細胞(alveolar macrophage),其次是嗜中性球。但是六小時後(感染後12小時),主要的宿主成了嗜中性球(70%),肺泡巨噬細胞降到10%以下。到了感染後24小時,90%受感染的細胞都是嗜中性球,而且大部分(超過60%)都有Yop蛋白。

由於肺泡巨噬細胞與嗜中性球,似乎是鼠疫桿菌的主要目標,研究團隊便設法把其中之一除去,觀察「二缺一」時宿主的種類以及疾病的進程是否有變化。當他們除去92%的肺泡巨噬細胞時,感染後6小時的主要宿主變為嗜中性球,而受到感染的細胞數下降了1.7倍;但是,當他們除去了99%的嗜中性球時,即使在感染後24小時,受到感染的細胞數還是只有控制組的十分之一,但主要的宿主還是嗜中性球。

令研究團隊十分驚訝的是,除去肺泡巨噬細胞,對於病程的進行並沒有影響;但是除去嗜中性球後,小鼠在感染後48小時仍未出現病徵(此時控制組已出現病徵),而且小鼠晚了7小時才陣亡。觀察肺泡組織發現,控制組在感染後48小時肺泡結構開始消失,但除去嗜中性球的小鼠的肺泡結構卻依然完整。

嗜中性球。圖片來源:wiki

由這些發現,研究團隊認為,鼠疫桿菌之所以致命,主要就是因為嗜中性球受到鼠疫桿菌感染後,不僅失去了吞噬能力,反而還造成被感染者(宿主)的肺部產生嚴重的壞死性肺炎,造成宿主死亡。這些發現,可以提供鼠疫治療更多思考的面向:除了抑制細菌增生之外,如何防止嗜中性球對肺泡造成破壞,也是鼠疫治療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William E. Goldman et. al., 2013. Early Host Cell Targets of Yersinia pestis during Primary Pneumonic Plague. PLOS Pathogens.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679

20150727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兩年前,台南立光農工涉嫌將工業用防腐劑變造成食用級防腐劑,賣給下游200多家廠商,受害廠商包括統一、愛之味等食品大廠,台南地院昨天(25日)做出一審判決,立光農工負責人蔡福源被判處7年有期徒刑,其中3年得易科109萬元罰金,而當時被波及的還有台南依蕾特布丁,在改原料之後,迅速恢復人氣,對於之前的損失,還在等得民事判決。(新聞來源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20150726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監察委員追蹤稻米農藥殘留問題,一○三年農糧署抽查庫存稻穀,合格率已達九十九%,獲得改善效果。(新聞來源

澎湖縣政府衛生局加強抽驗冷飲冰品,在全縣陸續抽驗130家中,有26件不合規定,其中有大腸菌群超標480倍以上,已要求業者改善並接受複驗,不合格將依法開罰。(新聞來源)目前還沒有看到詳細資訊上網(澎湖縣政府衛生局)。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20150725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桃園市衛生局稽查冰品飲料,23日公布第二波抽查結果,包括85度C、大苑子等多家業者飲料生菌數、大腸桿菌群超標,不合格業者,衛生局已要求限期改善作業環境並將進行複驗,若仍與規定不符,將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7條,處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冠芊飲品店,即85度C平鎮延平店的茉莉鮮綠茶,生菌數47000CFU/mL,為標準10000以下的4.7倍,另外,喜泉飲料店即大苑子蘆竹店的文山青茶,生菌數為86000CFU/mL,為標準值10000以下的8.6倍,同時大腸桿菌群為1100MPN/g,為標準值10以下的110倍;品軒複合式餐飲店的紅茶大腸桿菌群93MPN/g,超過標準9.3倍。
另外,47件刨冰及手搖飲料配料檢驗防腐劑及順丁烯二酸等項目,全數檢驗合格,衛生局表示,抽驗結果名單公布於網站http://www.tychb.gov.tw/「食安動態訊息專區」供民眾參考。(新聞來源

台南市衛生局昨日接獲50嵐公司自主通報,指出蜂蜜經自主送驗,檢驗出含動物用藥四環黴素,與規定不符,已經自行下架蜂蜜綠、檸檬蜜及蜜茶等三項產品。衛生局也將在稍後前往門市查核。
據了解,該產品是7月13日向雲林縣「山水蜂蜜股份有限公司」進貨,品名是「蜜蜂工坊花漾蜂蜜--荔枝蜜」客制化商品,每罐容量3000公克,總量2290罐,有效日期為2017年6月30日,經查出四環黴素987ppb(規定不得驗出),該公司也已經於昨日下架1180罐。(新聞來源

餿油案屏東地院經9個月後昨審理終結,合議庭依《食安法》及加重詐欺取財等罪,一審裁罰強冠公司5000萬元,強冠董事長葉文祥、總經理戴啟川各判刑20年,其中5年有期徒刑得易科罰金;把劣質油販售強冠的郭烈成判刑12年,員工施敏毓判刑8年。葉文祥二兒子表示,收到判決書後再決定是否上訴。(新聞來源

毒澱粉案日前宣判,生產毒澱粉的茂利公司遭判有罪,彰化仙知味食品公司向茂利公司購入蚵原子粉等索賠,法官判賠130萬多元。(新聞來源

新北地檢署檢察官吳家桐日前指揮新北市刑大偵二隊,在新莊區查獲業者低價購日過期日本醬油,再印製偽造標籤販售,訊後警方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將錢姓男子移送法辦。(新聞來源

台中市衛生局6月抽驗賣場、便利超商、冷飲店等的霜淇淋16件、冰品配料24件,共計40件,39件檢驗結果符合規定,其中1件初驗不合格,即好市多台中分公司一樓餐飲區抽驗的「霜淇淋」,生菌數超標,經衛生局派員輔導再複驗結果合格,而米製品則檢出3件防腐劑不合格。(新聞來源

減肥真的不要亂吃藥!高雄一名婦人為了快速剷肉,聽信偏方買了中藥草煎茶喝,沒想到才喝一禮拜,就因為疲倦、皮膚發黃就醫,診斷出猛爆性肝炎,一個月不到就去世了!網路上也有許多消腫偏方像是決明子、山楂、菊花泡熱水,喝下去能消下半身水腫,一位上班族何小姐也是天天喝,喝到最後居然胃潰瘍,拼命拉肚子。(新聞來源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解碼瘧原蟲(Plasmodium falciparum)對青蒿素的抗性

瘧疾可能是人類最早的傳染病之一,殷商時期(3500B.C.)的甲骨文上就有「瘧」這個字。

不只在中國,歐洲也很早就知道瘧疾。古代的人總以為生病是因為接觸到不新鮮的空氣,黃帝內經認為瘧疾是「瘴氣」,歐洲將瘧疾稱為malaria,意思是mala aria,也就是污濁的空氣。當然,將瘧疾與污濁空氣作關連,可能也是因為沼澤附近瘧疾的盛行率總是居高不下吧!

到了十七世紀,歐洲人在南美洲發現了金雞納(cinchona)可以治瘧疾,終於使得這個疾病不再令人聞風喪膽;但當時由於金雞納樹皮價格極高,一開始瘧疾的治療還只是「好野人」的專利。

到了金雞納樹開始在印尼與印度大量栽種時,終於大部分的人可以得到它。金雞納的有效成分是奎寧(quinine),它不但具有解熱的效果,還可以抑制瘧原蟲代謝正鐵血紅素(ferriprotoporphyrin IX),由於瘧原蟲以血紅蛋白(hemoglobulin)為食時,釋放出正鐵血紅素;正鐵血紅素會產生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破壞瘧原蟲的細胞膜;因此瘧原蟲會以它的溶小體中的血紅素聚合酶(heme polymerase)將正鐵血紅素代謝為不具有毒性的瘧疾色素(hemazoin)。當正鐵血紅素的代謝被奎寧抑制時,瘧原蟲就會因為遭到自由基破壞細胞膜而死。

奎寧。圖片來源:wiki

到了二次世界大戰,爪哇被日本佔領促成了氯奎(chloroquine)的發明;戰後世界衛生組織展開根治瘧疾行動,包括使用蚊帳、以柴油覆蓋水溝表面使孑孓窒息、噴洒DDT滅蚊以及廣泛地使用氯奎治療瘧疾。但根治行動最後導致了抗DDT的瘧蚊以及抗氯奎的瘧原蟲出現。

直到1967年發現青蒿(一名黃花蒿,Artemisia annua)可以治療瘧疾,並由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artemisinin),瘧疾的治療才又重獲曙光;但近年來抗青蒿素的瘧原蟲於中南半島出現,使瘧疾的治療又蒙上一層暗影。雖然近年來瘧疾的治療有長足的進步,罹患瘧疾的人數與死於瘧疾的人數都在下降中,但2013年全世界仍有約一億九千八百萬人罹患瘧疾;其中大約有五十八萬四千人死亡。其中82%的患者與90%的死亡發生在非洲,對於小孩與懷孕的婦女影響極大。因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無不卯足了勁想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有些科學家努力開發瘧疾的疫苗,有些則想要找出為何瘧原蟲會發展出對青蒿素的抗性,希望能抑制它。

瘧原蟲的生命週期。圖片來源:wiki
為什麼呢?原來青蒿素作用在瘧原蟲入侵紅血球的早期(見上圖左小圈),因此青蒿素對於瘧疾的治療以及病人的健康維護上是相對優於奎寧或氯奎的。

不過,要研究抗性的產生,一定要先了解究竟青蒿素是如何消滅瘧原蟲。在2012年,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小小的分子,磷脂酰肌醇-3-磷酸(PI3P, phosphatidylinositol-3-phosphate)竟然可能是導致抗藥性的關鍵。

PI3P。圖片來源:wiki

原來PI3P幫助瘧原蟲將分泌體(secretome)運輸到細胞表面。如此一來,瘧原蟲便可以感染更多紅血球。而瘧原蟲的PI3P是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horphatidylinositol-3-kinase)合成。

最近,研究團隊發現,有一個稱為PfKelch的蛋白質可以抑制PI3K的活性。當PfKelch與PI3K結合後,PI3K就會被加上一連串的泛素(ubiquitin),然後被送去分解。

當PfKelch蛋白的第580個氨基酸因突變由半胱氨酸(cysteine)變為酪氨酸(tyrosine)時,它與PI3K的結合力變弱,於是較少的PI3K會被分解,造成PI3P的產量上昇,於是瘧原蟲就出現了對青蒿素的抗性了!研究團隊發現,只要讓瘧原蟲的PI3P增加,即使PI3K的活性沒有上昇,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性還是上昇了。當PI3P上昇2.5倍時,瘧原蟲對青蒿素的抗性增加了十倍。

這個發現,應該可以幫助科學家們發明更好的抗瘧疾藥物;而最近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也發現瘧原蟲需要血球表面抗原CD55讓他們可以感染紅血球。所有的這些發現,是否顯示了我們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成功地根治瘧疾呢?希望如此啦!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蕭孟芳。2007。解讀瘧疾 擊退瘧疾:百年省思 世紀挑戰。合記。

2015/4/17. Researchers make key malarial drug-resistence finding. Science Daily.

S. Bhattacharjee et. al. 2012. Endoplasmic reticulum PI3P lipid binding targets malaria proteins to the host cell. Cell. 148. 201-212.

Alassane Mbengue et. al., 2015. A molecular mechanism of artemisinin resistance in Plasmodium falciparum malaria. Nature. doi:10.1038/nature14412

E. S. Egan et. al. 2015. A forward genetic screen identifies erythrocyte CD55 as essential for Plasmodium falciparum invasion. Science. 348 (6235): 711-714

WHO. World Malaria Report 2014 Summary.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20150723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維基百科
網路流傳,大腸癌、乳癌及其他多種癌症與吃紅肉、喝牛奶相關,呼籲大家不要再喝牛奶。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吳建遠表示,食用紅肉確實會增加腸癌機率,但牛奶與癌症的關聯性沒有定論。(新聞來源

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公布5月「市售蛋品稽查專案」結果,發現12件標示及3件動物用藥殘留不符規定,其中竟有雞蛋、鴨蛋抗菌劑超標29及8.5倍,使用過量恐造成噁心、嘔吐,更傷害肝腎;另有包括味全「木崗高品質雞蛋」等12件蛋品標示不合格,甚至有產品包裝違規宣稱「低膽固醇」及「葉黃素」等字樣。(新聞來源

新北地檢署偵辦違法使用工業用冰醋酸浸泡海參案,日前偵查終結,將朱姓負責人以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詐欺罪等提起公訴,該公司則請求科以罰金。(新聞來源

食藥署「小綠人」健康食品工廠稽查結果發現,佳格食品、葡萄王生技、京都念慈安、天賜爾生物、歐帕生技等5家違規,經限期改善已複查合格。(新聞來源

經過台日雙方的多次會議和討論之後,我方考慮從下周起全面開放茨城、櫪木、千葉、群馬食品進口,對此賣場表示,目前日本商品都還有庫存,是否會進口這四個縣市的商品,內部會再評估討論。(新聞來源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松鼠也喝酒!

圖片來源:wiki

猩猩喝酒、猴子喝酒、大象喝酒,這些我們都知道了,但是松鼠喝酒可能是頭一遭。

而且這隻松鼠還闖入俱樂部的酒吧,打開啤酒的龍頭,喝得大醉。

伍斯特郡附近的一家私人俱樂部的秘書發現了這隻醉醺醺的松鼠。

一開始他看到啤酒與鈔票灑了一地,以為是小偷;接下來發現原來是一隻松鼠,松鼠闖入了俱樂部的酒吧、打開啤酒的龍頭、還偷吃了點心。

雖然這位闖入客造成大約三百英鎊的損失,不過他目前已經重獲自由。他們用廢紙簍抓到了牠,把牠給放了。

新聞連結:

2015/7/16.'Drunk' squirrel causes hundreds of pounds of damage. BBC.

20150722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今日幫推:六大食安謠言破解(新聞連結)。
打蛋加鹽會產生有毒的「氯」?吃金針菇可以殺死癌細胞?微波爐加熱食物,對人體健康有害?吃沒煮熟的四季豆會中毒?有黑斑的地瓜不能吃?帶皮和發芽的馬鈴薯,吃了會中毒?

去年爆發的黑心豬油事件,涉嫌將飼料油賣給頂新正義公司的久豐、永成等廠商負責人,今天(21日)遭嘉義地方法院重判,永成公司總經理蔡鎮州遭判15年徒刑、併科罰金2800萬元,副總經理蔡耀鋐則遭判8年徒刑;久豐公司負責人邱飛龍被判10年徒刑、併科罰金450萬元,廠務邱麗品(邱飛龍胞妹)被判9年徒刑,業者聞訊後僅表示會再上訴。(新聞連結

連鎖手搖杯飲料店和速食店現場調製的飲料,從下周五(2015/7/31)起必須標示咖啡因、糖以及產地等資訊。(新聞連結

台南市衛生局近日共抽驗64件手搖飲料及冰塊等產品送驗,其中2件不符合規定,含生菌數太高,兩業者將被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處新台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不合格的兩家冰品業者分別是北區東豐路的淞鈺冷飲店、鹽水區朝琴路的綠香茶飲店。(新聞連結

澳洲總理艾波特(Tony Abbott)今天表示,澳洲將從明年強制食品標示原產國。(新聞連結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20150721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網路流言指泰國榴槤浸泡不明黃色液體,可能是農藥、殺菌劑或染劑。衛福部食藥署實地鑑定,所謂黃色液體是天然薑黃抽出物3種化合物,澄清謠言。(新聞來源

食品基因改造標示,這個月(2015年7月)初上路,但餐廳不在規範內。包括鼎泰豐、六福客棧、福容飯店、京星等名店,都承認自家使用的腐皮捲,是用基改黃豆製成,目前也只有鼎泰豐改用非基因改造的黃豆產品。(新聞來源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20150720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針對雲林北港婦人購買的義美巧克力葡萄乾,發現包裝內有蟲屍及蟲卵,義美今天表示,產品沒有問題,是那個環節出狀況正在了解中,是第一次發生,不會下架回收。
義美公共服務事務處主任趙季堯表示,以往都沒有這個問題,在巧克力高溫加工的製造過程如果有蟲大部份都殺死了,這次為何沒有殺死還不知道原因,還在了解中。
如果是國外供應商的問題,就由供應商解決;如果是台灣製造端或通路端的問題,就由義美來解決。(新聞連結

食藥署於今年5、6月在邊境查驗由好市多進口的莓果產品,發現Driscoll的黑莓檢出農藥賜諾殺0.09ppm、鮮草莓檢出農藥麥克尼0.9ppm、Naturipe鮮藍莓則檢出農藥Fenhexamid0.08ppm。
好市多回應,由於國內外耕作模式、農藥規範不同,所以導致在國外合格、在台卻不合格的情形,但一切都會依現行台灣標準執行。(新聞連結

六月底綠島爆發102人因生食生蠔集體染上諾羅病毒,此批問題生蠔帶有諾羅病毒,除水產貿易商需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5條繳交6萬至2億元的罰鍰外,下游的和記水產在購買外包裝標有「熟食用帶殼生蠔」仍執意以生食用的方式販賣,同樣需要開罰。(新聞連結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20150718 報載食安新聞一覽

圖片來源:wiki

因為媒體報導多半喜歡用標題殺人,所以筆者從今天開始嘗試著做這件事。

不知道能持續多久,也只是盡一份心力罷了。

消基會抽驗市售八仙果20件,1件甜味劑超標,1件防腐劑不合格,3件有人工色素,且鈉含量偏高。
廣源堂國藥號:混合使用糖精及環己基(代)磺醯胺酸、藍色1號及黃色5號。
黃永生蔘藥行:苯甲酸。
賜安參藥行:黃色5號及紅色40號。
新北市板橋區自由路60號前:紅色40號及20號。
鈉含量問題:如果以含鈉最多的來計算,一天最好不要吃超過10顆。(新聞來源12

義美葡萄乾有蟲:義美回應,已向消費者索取該包商品,會儘速送驗,結果最快在下周二出爐。初判應是蟲卵自盒內孵化,包裝、運輸或儲存過程遭入侵產卵,未來會加強品管。(新聞來源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蚊子咬人的三部曲

圖片來源:wiki
嗡嗡嗡,嗡嗡嗡!我們都有被蚊子咬的經驗,也都聽過各種有關蚊子咬人的都市傳說,例如體質的酸鹼度、吃素與否等等,到底蚊子是根據什麼條件來鎖定目標的呢?

最近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團隊發現,對蚊子來說,遠距離的時候二氧化碳最重要,但是等到距離拉近以後,溫度、氣味以及視覺也對蚊子選擇目標有很重大的影響。

研究團隊使用了風洞(wind tunnel),並針對二氧化碳、溫度、氣味以及視覺這些因素進行詳細的測試後發現,在遠距離(十公尺以上),蚊子主要是依靠二氧化碳做為主要追蹤的目標。

當蚊子發現了二氧化碳,牠便會開始往上風處追蹤二氧化碳的濃度;追蹤片刻後若二氧化碳忽然變少或消失,蚊子便會開始以Z字形飛行,試圖找回二氧化碳的蹤跡(OS:明明剛剛還在呀?!)。當蚊子往上風飛行,追蹤著二氧化碳的痕跡時,路途上若出現了高對比的物體(黑點)時,蚊子便會降落在這個黑點上,即使黑點附近的二氧化碳濃度並不高(所以衣服不要穿太深色的?!)。

除此之外,蚊子可以感應到溫度。研究團隊發現,在沒有二氧化碳痕跡的狀況下,蚊子還是會主動接近攝氏37度的物體,對溫度的感應可以遠到20公分,不過大致上還是在2-3公分內最明顯;但如果加上水蒸氣(模仿流汗後汗液蒸發的狀況),蚊子對溫度的反應範圍可以擴大到6-8公分。

將二氧化碳、熱、水蒸汽、顏色分開研究,能幫助我們了解是什麼吸引了蚊子飛來;但是人類並不會只單純發散其中一種因子。我們會呼吸(二氧化碳)、有體溫(發熱)、也會流汗(水蒸氣)。因此,研究團隊也想知道,究竟距離多遠蚊子還可以偵測人的手臂發散出來的綜合信號?結果發現,雖然在10-15公分以外,人手臂所發散出來的熱,已經產生不了明顯的差別(大約相差攝氏0.2度,為蚊子對溫度的偵測極限);但是結合其他的信號,蚊子還是可以在30-50公分的距離之外發現「遠方有手臂」!這是在有氣流的狀態,若是在室內無風的狀態下,蚊子應該可以在更遠的距離就發現手臂的存在。

也就是說,在遠距離時,蚊子主要是依靠發現二氧化碳的痕跡來找尋可能的目標;當牠循上風越飛越近以後,溫度(體熱)、水蒸氣(汗液蒸發)以及視覺的刺激(穿的衣服或是生物的毛皮顏色)便成為辨別目標物的主要條件。

所以,要怎麼避免被蚊子咬呢?

從這篇研究看來,筆者建議避免穿深色衣物、如果剛運動完,因為身體溫度較高,加上呼吸急促(發散較多的二氧化碳)而且還流汗,可能要避免待在有蚊子的地方。如果無法避免,或許找一個喜歡穿深色運動服的朋友一起運動,也是一個辦法(XD)。

當然,如果您是蚊子世界的唐僧肉(具備擔任捕蚊燈的最佳體質),那麼以上這些建議都沒用,還是認真躲蚊子、使用防蚊用品以及多準備止癢藥膏吧!

參考文獻:

van Breugel et al., Mosquitoes Use Vision to Associate Odor Plumes with Thermal Targets, Current Biology (2015),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5.06.046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科學家改造人類胚胎引發的爭議

今年(2015)的四月十八日,有一篇文章悄悄地出現在Protein Cell這本期刊上。說悄悄,其實也不全然;根據通信作者、廣州中山大學的黃軍就副教授說,他們曾投稿到「自然」與「科學」這兩本期刊,但是都被以違反生物倫理的理由拒絕了。究竟是什麼研究呢?

是「基因編輯」(gene editing)。基因編輯已經不是新鮮事,植物都已經在做了;但新鮮的是,黃老師的研究團隊使用了人類胚胎。

在這篇研究論文中,研究團隊使用了86個「問題胚胎」進行測試。為什麼說是「問題胚胎」呢?因為這些胚胎是由一個卵與兩個精子結合而成的、具有三套染色體;因此,它們無法發育成正常的嬰兒。

接著,他們使用了最近幾年非常受歡迎的CRISPR/Cas9系統,來編輯這些胚胎中的β-球蛋白基因(β-globin gene,HBB)的序列。β-球蛋白基因的變異,是造成地中海貧血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國南方最常見的血液遺傳疾病之一。

β-球蛋白。圖片來源:wiki

48小時後,大約有80%的胚胎存活;在這些存活下來的胚胎中,黃老師的研究團隊仔細地檢驗了其中的54個,發現只有28個編輯成功(約為52%)。但是研究團隊也發現,在這28個胚胎裡,還存在著不能允許的狀況:其他位點的突變(off-target cleavage)。而且,這些突變並不僅限於與β-球蛋白基因相似度甚高的δ-球蛋白基因(HBD)而已,也包括了其他的區域。雖然研究團隊事先已經在人類的293T細胞株中測試過,並挑選了一個在293T細胞株中沒有發生其他位點突變的位置,來進行基因編輯;結果突變還是發生了。

由於編輯成功率不高,加上發生了其他位置的突變,因此研究團隊認為,要將CRISPR/Cas9的技術應用在人的基因編輯上還太早。黃老師在接受「自然」雜誌的新聞團隊訪問時也提到,要應用在人身上,一定要百分之百才行。

但是這個研究還是在國際間引發了軒然大波。論文在四月十八日出刊後,「自然」雜誌的新聞在四天後上線;接著在四月二十九日,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重申:禁止以人類胚胎從事基因編輯實驗。

對歐美各國,不能任意使用人類的材料已經是共識。在台灣,要使用人類材料一定要經過嚴密的審核。因此,「自然」雜誌的新聞團隊在訪問時,曾詢問這些胚胎從何而來?但黃老師只有提到是從附近進行人工受精的診所取得。對於中國的科研環境來說,或許沒有什麼不妥;但對歐美、以及臺灣來說,這樣的作法卻違反了生物倫理。

因此,筆者觀察到國外的新聞多半都是以負面的標題來呈現。「自然」雜誌與BBC的新聞標題算是中性的,但其他媒體就沒有那麼客氣了:

謠言成真!中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華盛頓郵報)

中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震驚世界!(每日電訊報)

中國科學家編輯人類胚胎引發恐懼(今日美國報)

但是在中國,黃軍就老師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很大的肯定。包括清華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的教授都出來表示支持。其中,上海復旦大學的趙世民教授說,黃軍就的團隊「完全沒有道德問題」,甚至說「編輯人類DNA是不可避免的」。

據「自然」雜誌新聞說,在中國可能至少四個團隊在從事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實驗。雖然在歐美不合法,但畢竟中國不在歐美境內,所以即使NIH說不可以、許多歐美的科學家跳出來反對,但面對境外事物,歐洲與美國也只能重申在自己的境內不行。出了國境便無法可管。

而筆者在閱讀過黃老師研究團隊的論文後,倒是有個疑問:在研究團隊使用「問題胚胎」之前,他們先使用了人類293T細胞株進行測試;而測試的結果大約有48.3%的細胞編輯成功。雖然黃軍就老師在訪問中提到,低(52%)成功率有可能是因為染色體套數的問題,但對照293T的結果,似乎不是如此。或許未來任何對這個題目有興趣的研究團隊,應該先在人類細胞株中努力達成100%的編輯率並將其他位點發生突變的比率降到0%,再來才能考慮在人的胚胎(不管是否為問題胚胎)上試驗?而為何黃老師的研究團隊,當在293T細胞株中試驗只有一半的成功率時,就率爾躍進到人類胚胎呢?是否是因為有其他團隊也快要成功了,有「首發壓力」呢?這就不是我們能了解的部分了。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Puping Liang, Yanwen Xu, Xiya Zhang, Chenhui Ding, Rui Huang, Zhen Zhang, Jie Lv, Xiaowei Xie, Yuxi Chen, Yujing Li, Ying Sun, Yaofu Bai, Zhou Songyang, Wenbin Ma, Canquan Zhou, Junjiu Huang. 2015. CRISPR/Cas9-mediated gene editing in human tripronuclear zygotes. Protein Cell. 6(5):363-372.

David Cyranoski and Sara Reardon. 2015/4/22. Chinese scientists genetically modify human embryos. Nature News.

諸平。2015/4/24。中山大學黄軍就副教授的人類胚胎基因修飾引爭議(附原文)。

Sara Reardon and Nature magazine. 2015/4/29. Ban DNA Editing Human Embryos, NIH Says. Scientific American.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三葉蟲滅絕之謎

三葉蟲。圖片來源:wiki

化石證據顯示,三葉蟲(trilobites)在寒武紀(Cambrian)初期出現,牠們的多樣性在寒武紀末期到達最高峰,在奧陶紀(Ordovician )開始下降,到二疊紀(Permian)末尾時絕種。有些人認為三葉蟲絕種與脊椎動物有關,但是雖然魚(最原始的脊椎動物)也在那時候出現,但是最早的魚數量少又沒有顎,頂多就是在海底啃泥巴混日子,沒有被三葉蟲吃掉就要偷笑,哪有可能把三葉蟲吃到絕種呢?所以,究竟三葉蟲是怎麼絕種的呢?

原來,身為節肢動物的三葉蟲就像昆蟲一樣,也要定期蛻殼;但是三葉蟲蛻殼有兩個大麻煩。第一,現在的昆蟲蛻殼之前,會把舊的殼裡面的成分盡量回收;但是三葉蟲似乎還沒有獲取這個技能。也就是說,每次蛻殼,可憐的三葉蟲都要長一副全新的殼。長新殼蛻舊殼本來就是危險的事,但重新長「一整副」新的殼,把這整件事的危險性提高了許多倍。現在的昆蟲大概要花個一兩天完成蛻殼,三葉蟲可能要花一星期甚至更久才能完成這件事。脫殼的節肢動物是其他動物的最愛,相信辛苦剝過蝦殼、蟹殼的人都可以理解這一點。現在的節肢動物在蛻殼時多半都不吃不喝,找個隱蔽的地方把整件事完工了再重出江湖;但如果蛻殼要搞個一星期或更久,就不可能不吃不喝了。但是,在這個節骨眼冒險出去打獵,很可能會變成其他動物的獵物。

第二個麻煩是,現在的昆蟲背上都有一條稱為ecdysal suture的線,在蛻殼時會從這條線裂開,披著新殼的昆蟲就從這裡爬出來(撿過蟬蛻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在說什麼)。但是三葉蟲顯然缺乏這條線。化石資料中可以看到蛻殼的三葉蟲,舊殼裂開的部位是一團亂,甚至有些因為無法完全裂開,導致三葉蟲爬不出來就直接死在裡面的也有。化石證據中也同時看到,體節比較少的三葉蟲,成功蛻殼的機率也比同類高很多;這也解釋了為何到了昆蟲、蜘蛛的身上,體節的數目大大減少。體節越少,蛻殼的麻煩就越少。

本來這些缺點在寒武紀早期應該不算什麼問題,畢竟那時競爭者不多;但是等到其他的動物出現得愈來愈多,這兩個缺點(尤其是第一個)就很致命了。

參考文獻:

Scott Richard Shaw. Planet of the Bug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您還在看內容農場的文章嗎?

作者:葉綠舒

筆者每天打開FB就是看到一大堆臉友轉貼來自Buzzhand、Gigacircle、Life生活網、TEEPR等「內容農場」的謠言文,有時候真的會很想翻桌。

偏偏筆者不忍心把他們除友,畢竟對於謠言文沒有辨別力,不是他們的錯,而是老師的錯。誰叫我在教育界呢...

有人說,上輩子殺了人,這被子才會當國文老師;筆者覺得,當自然科的老師,一定是上輩子殺了很多很多人,所以這輩子每天都要被這些內容農場的文章荼毒。

內容農場的文章要怎麼辨別?這些內容農場的共同特色就是,標題非常聳動。比方說:

「醫生不告訴你的秘訣」
「X億人瘋傳」
「所有人都驚呆了」
「很重要!一定要看!」
「過去都錯了!正確使用XX的方法!」

但是仔細看進去,裡面的內容就是一句話:

各種謠言。

怎麼說呢?因為裡面的文章很多是抄過去的資料,從開始有e-mail時代,筆者就收到很多e-mail轉寄的文章,這些文章現在都一一出現在這些網站上。內容一模一樣,完全沒有查證,只是加上更聳動的圖片。

比方說,有一篇文章是關於吃維他命C不能吃蝦子等海鮮,因為會產生「砒霜」;這篇文章經過一再加工,現在還加上一張七孔流血的圖片,恐不恐怖?但是這個謠言早在2000年的時候就被破解了,但是大家總是看不到破解文,還一再地傳播謠言文啊!

當然,可能會有讀者問,什麼是內容農場?

想要了解多一點的,可以去點泛科學的「看到13萬自然科老師瘋傳,我都驚呆了」這篇反串文;
想要知道哪些是內容農場,請去看「臺灣社群排行榜」;
想要看看常見的「聳動標題」的,可以去玩一下「殺人標題產生器」;
想要檢查一下你是不是聰明的讀者,請點「我是良好閱聽人嗎?」;
想要不被偽裝的「X國研究」給唬弄,請點「小心X國研究的陷阱」。

覺得看這些都很麻煩的,只要記住本文的圖片說的:標題越聳動,正確性越低

祝大家閱讀愉快,不再做無腦轉貼!

小心X國研究的陷阱

作者:葉綠舒
寫這篇文章是建立在大家對「英國研究」已經有一些了解的基礎上。如果還有人不了解,可以去看泛科學的「為什麼又是英國研究」。

在這篇文章裡面,老葉要提醒大家,不只是「英國研究」該小心,什麼國的研究都要小心。

看到以「X國研究」做標題的文章,有幾件事可以做。

初級的讀者,可以先看有沒有參考文獻。參考文獻最好是期刊論文,有可以查證的連結更好。如果完全沒有參考文獻、或是參考文獻是別的新聞,那麼就不值得相信(丟垃圾桶)。

進階的讀者,可以去看這些參考文獻值不值得相信。不是一流的期刊的內容都是100%值得相信的,如果測試/觀察的個體(人/老鼠/其他動物)太少(比方說之前的維生素B12會讓你滿臉痘花),受試者只有10個人,那麼看看就好。

說了半天,請問您是初級的讀者、還是進階的讀者呢?

如果您看到網路上的文章,完全都不看有沒有參考文獻就100%相信,那麼對不起,您是未入流的讀者

未入流的讀者是很危險的,很容易被騙,就像大前研一先生說的,只因為看了新聞說納豆有益健康,就全部跑去超市把納豆搬回家;吃了一肚子沒有用的食物,還沾沾自喜說我很養生。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國外彩色路跑沒有火災,是因為他們的玉米粉裡面有小蘇打與明礬?

昨天晚上看到這篇文章(為避免增加點閱率採取截圖):

當時就覺得有點妙,畢竟從事情發生以後相關的謠言就沒有斷過,不過這位作者顯然有稍微認真一點,還跑去看國外公司的網頁,找到了有關玉米粉的說明。

可惜他雖然看了,卻沒看懂。文中提到對方公司的資料中說,玉米粉有「Sodium, Potassium and Carbonhydrate 這些成分, 以我個人有限的防火專業知識研判, 他們玉米澱粉裏含有小蘇打, 明礬. 非常確定, 是刻意做了, 防火專業加工處理. 幾乎是滅火劑等級了」。

真的是不知道要說什麼哪?原來sodium就是小蘇打,potassium就是明礬,我受教了。

如果sodium就是小蘇打,那麼sodium chloride(氯化鈉,食鹽也)一定也是小蘇打囉?

玉米粉的成分裡面本來就有sodium(鈉)跟potassium(鉀),誰說鈉跟鉀就是小蘇打跟明礬了?

玉米粉的成分。截圖取自臉書


小蘇打是sodium bicarbonate或者稱為sodium hydrogen carbonate,碳酸氫鈉(NaHCO3)。 明礬是potassium alum,十二水合硫酸鋁鉀(KAl(SO4)2)。

看到sodium就認為是小蘇打,potassium就認為是明礬,作者顯然連基本的化學知識都沒有,英文到底看不看得懂都很有疑問。

回到成分問題。小蘇打與明礬真的能加在玉米粉裡面嗎?我們來看一下它們的MSDS:

小蘇打的MSDS裡面提到,『 Slightly hazardous in case of skin contact (irritant), of eye contact (irritant), of ingestion, of inhalation』就是對皮膚、眼睛與消化道有刺激性,底下還提到如果接觸到眼睛要趕快去沖水。

明礬的MSDS則說:『 Hazardous in case of skin contact (irritant), of eye contact (irritant), of ingestion, of inhalation』,接觸到眼睛、皮膚與消化道都會有刺激性。而且明礬是說「hazardous」,不是像小蘇打說的「slightly hazardous」喔!所以刺激會比小蘇打強得多。

所以,如果真的把這兩樣東西加在玉米粉裡面,接觸到的人應該會很不舒服吧!這樣路跑怎麼可能辦得起來呢?

至於為什麼臺灣灑粉會引發火災?網路上很多人都說過了,我想也不少我一個。簡單來說,玉米粉本來就是易燃物,現場不禁菸,又灑那麼多,不燒起來只能說命大。國外不會燒起來,簡單說,他們對「火」這件事是非常敏感的,二十幾年前我在國外,他們用玉米澱粉做出稱為Cornstarch packing peanut的東西(見下圖),用來放在貨運的箱子裡吸震、保護貨品,我們收到貨品的時候上面還特別標了「packing material is flammable」(包裝物品可燃)的標示。路跑一定禁菸,至於派對等大型活動,就我的了解幾乎都是禁菸的,而以國外對「火」的敏感度,應該不會允許這類的物品在火源、熱源附近施放與放置。

取自StarchTech Inc.
網友補充:在國外公司的影片下面有加註安全警語

『Safety Message: In its natural state (99 per cent corn starch) color powder is safe from ignition. However, when particulated by being shot at high velocity and density out of any pressurized canister and then intersecting unnaturally hot elements, like camera lights, stage lights, fireworks or open flame, a combustible situation can occur. The same as above can be said of many household staples, like milk powder, sugar and white flour. The key is to use the product safely as it is intended, and has been us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India, as well as for thousands of color runs and celebrations in the west. 1) open air 2) manually tossed for the most part 3) low density, no particulates, pressurization or excessive velocity 4) separate from any unnatural heat not created by the climate.* Have fun, happy, and safe events!』

安全警語:在自然狀態下,彩色粉末(成分為99%的玉米澱粉)是不會燒起來的。然而,當由以高速度和密度的任何加壓罐中射出,再與人工熱源,如閃光燈或照相打光用的燈、舞台燈、煙火或明火等發生接觸,燃燒就可能發生。在與上述相同的狀況下,包括像奶粉、糖和白麵粉等許多家用品也會燒起來。因為它在印度已使用了幾千年,近年在西方世界的數千彩色路跑和慶祝活動都使用過,要安全的使用本產品的關鍵是: 1)露天;2)大部分用手扔;3)密度低,無顆粒,不加壓或以過高的速度投擲;4)與人工的熱源區隔開來。*如此就能有玩得開心,快樂,安全的活動!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老鼠怕貓,心理與生理層面可以分開!

圖片來源:wiki
老鼠怕貓,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畢竟貓會抓老鼠,如果獵物不怕牠的掠食者,恐怕現在世界上都剩不了幾隻老鼠了。

過去的研究發現,老鼠即使是聞到貓尿,都會造成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ne,為壓力賀爾蒙)分泌,同時也會影響到雌鼠的受孕能力以及仔鼠數量。雖然貓尿中有好多不同的化學物質,但是主要造成老鼠的這些生理反應的化合物是L-Felinine(如上圖)。貓尿中的費洛蒙除了L-felinine以外,還有 3-mercapto-3-methylbutan-1-ol (MMB,雄貓尿的氣味的主要來源)。
L-Felinine。圖片來源:wiki
最近在「實驗生物學年會」(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上,來自俄羅斯的Severtsov生態與演化研究所(A. N. Severtsov Institute of Ecology and Evolution)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個有趣的研究。

他們將少於兩週大的仔鼠在喝奶的時候同時讓他們接觸到貓尿的氣味,結果發現,因為每次喝奶都會聞到貓尿味,所以仔鼠長大以後再度聞到貓尿的時候,就不會顯現出害怕的反應。

研究團隊也找到了主要控制這個反應的化合物:L-felinine。

但是,雖然這些仔鼠長大後聞到貓尿不會害怕,但是他們的皮質類固醇還是照樣分泌,顯示雖然心理層面不再害怕,但是數十(百?)萬年來演化出來的生理反應,還是照樣出現(另一種「口嫌體正直」?)。

最後附帶一提,被弓漿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的老鼠,聞到貓尿也不會害怕喔!不但不怕,反而還會被吸引呢!

參考文獻:

2015/7/3. Early exposure to cat urine makes mice less likely to escape from cats. Science Daily.

M. Berdoy, J. P. Webster, D. W. Macdonald. 2000. Fatal attraction in rats infected with Toxoplasma gondii. Proc Biol Sci. 267 (1452): 1591–4. DOI: 10.1098/rspb.2000.1182

嗅覺測試可以診斷自閉症?

圖片來源:wiki

一般人在聞到玫瑰花香的時候,總是會深深吸氣,想要多聞一點那醉人的甜香;相對的,當我們聞到臭味(公共廁所、腐臭的食物)時,總是會盡量閉氣,即使不得已要吸氣時,也會盡量淺淺地吸氣,唯恐多聞一點臭味會薰死自己。大人如此,小孩也會這樣;只是小孩可能比較不善表達罷了。

根據刊登在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針對36名兒童(18名自閉症,18名控制組,年齡為七歲左右,17名男性、1名女性)所作的研究結果顯示,正常的孩子在305毫秒(ms)內就會對氣味做出反應,但是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不論是聞香或聞臭,反應都沒有差別。

而且,研究團隊發現,在自閉症的兒童的組別中,社交障礙的程度似乎與異常聞臭反應(aberrant sniffing)之間呈現正相關。

筆者認為,這當然是很有趣的發現,不過也要記得,因為只測試了36個人,樣本數還不夠大,所以還要看未來擴大測試規模後是否仍能有相當程度的準確率。 這個發現的重要性主要在於,過去自閉症大概都要等到兩歲左右才能確診,如果這個測試真的有準確度,或許可以早點診斷出來、早點治療。畢竟早療在發展障礙上還是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Noam Sobel et. al. 2015. A Mechanistic Link between Olfaction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Current Biology.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5.05.048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維生素B12(Cobalamin)與青春痘

維生素B12 圖片來源:wiki

最近不同的電子媒體都刊登了有關維生素B12過多會滿臉痘花的新聞,主要是因為維生素B12會改變痤瘡丙酸桿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的活性,使它生產更多的紫質(porphrin)造成。由於紫質會在痤瘡位置造成發炎反應,所以研究團隊認為維生素B12與青春痘有關。

但是,這份研究只能當作參考喔!為什麼呢?因為總共只找了10個人來做研究,而這10個人裡面也只有一個在服用維生素B12以後長了痘痘;維生素B12對我們很重要,不要因此而不敢服用啊!

參考文獻:

Huiying Li et al. Vitamin B12 modulates the transcriptome of the skin microbiota in acne pathogenesi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