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Yersinia pesti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Yersinia pesti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鼠疫可能發源於中亞

 

鼠疫桿菌。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鼠疫在中世紀時造成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在有些地區甚至造成六成的人口消失。在歐洲歷史上的第一筆鼠疫記載是1347年來自金帳汗國的一艘貨船,接著便在歐洲肆虐了五百年。

鼠疫的病原是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鼠疫桿菌是格蘭氏陰性菌,正常情況下只會在跳蚤與齧齒類中存在。但在鼠疫流行期間,鼠疫桿菌會由老鼠傳播到人,並在人之間進行傳播。

在卡繆的《瘟疫》一書中,對鼠疫也有非常生動的描述。但是鼠疫究竟是發源於世界的哪個地方?過去有說法是認為源自於中國。不過,最近發表於《自然》雜誌的研究發現,鼠疫很可能發源於中亞的吉爾吉斯坦(據說是李白的出生地)。

研究者在吉爾吉斯坦的伊塞克湖(Lake Issyk Kul)的墓地定序了七具遺體的牙齦組織後,在其中三具發現了鼠疫桿菌。之所以會找牙齦組織是因為,牙齦有緻密的血管網路,比較容易找到血液中的病原。

這些墓地的墓碑說明了他們是在1338-1339年時埋葬的,也說明了當時在當地曾發生瘟疫。從周圍地區的資料彙整發現,這些遺體中的鼠疫桿菌與天山地區的鼠疫桿菌在親緣上最接近。

參考文獻:

Maria A. Spyrou, Lyazzat Musralina, Guido A. Gnecchi Ruscone, Arthur Kocher, Pier-Giorgio Borbone, Valeri I. Khartanovich, Alexandra Buzhilova, Leyla Djansugurova, Kirsten I. Bos, Denise Kühnert, Wolfgang Haak, Philip Slavin, Johannes Krause. The source of the Black Death in fourteenth-century central Eurasia. Nature, 2022; DOI: 10.1038/s41586-022-04800-3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鼠疫桿菌如何致命

鼠疫桿菌。圖片來源:wiki
生活在二十ㄧ世紀的我們,聽到SARS、MERS、Ebola就如臨大敵,卻不知道十四世紀橫掃歐洲的鼠疫才是真正可怕的疾病:發病後4-7天死亡,致死率可達100%。

過去,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總共在歐洲引發三次大瘟疫,包括奪走兩千五百萬到五千萬條性命的查士丁尼瘟疫(541-542年在拜占庭帝國)、1347-1353年的黑死病(七千五百萬到一億兩千萬,約為歐洲三分之一人口)、以及1855年的第三次瘟疫(一千兩百萬人喪生)。因此,也一直有恐怖組織試圖要開發鼠疫桿菌做為生化武器。鼠疫的病原體直到1894年才被發現,而詳細的致病機轉,直到最近這幾年,才被大致釐清。

十四世紀中葉歐洲黑死病的蔓延。圖片來源:wiki

鼠疫桿菌的感染分為兩期。初期是所謂的前發炎期(pre-inflammatory phase),這時候細菌在肺中快速繁殖,宿主的先天免疫反應(innate immune response)卻沒有啟動;接著就是促炎期(pro-inflammatory phase),這時候嗜中性球(neutrophil)大量湧入,大量的促炎細胞因子(pro-inflammatory cytokine)分泌,肺部組織出現損傷。

在2013年,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原來鼠疫桿菌利用它的第三型分泌系統(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T3SS)將鼠疫蛋白Yops帶到目標細胞,巨噬細胞(macrophage)與嗜中性球(neutrophil)。

研究團隊發現,在感染後6小時,肺部受感染的細胞主要是肺泡巨噬細胞(alveolar macrophage),其次是嗜中性球。但是六小時後(感染後12小時),主要的宿主成了嗜中性球(70%),肺泡巨噬細胞降到10%以下。到了感染後24小時,90%受感染的細胞都是嗜中性球,而且大部分(超過60%)都有Yop蛋白。

由於肺泡巨噬細胞與嗜中性球,似乎是鼠疫桿菌的主要目標,研究團隊便設法把其中之一除去,觀察「二缺一」時宿主的種類以及疾病的進程是否有變化。當他們除去92%的肺泡巨噬細胞時,感染後6小時的主要宿主變為嗜中性球,而受到感染的細胞數下降了1.7倍;但是,當他們除去了99%的嗜中性球時,即使在感染後24小時,受到感染的細胞數還是只有控制組的十分之一,但主要的宿主還是嗜中性球。

令研究團隊十分驚訝的是,除去肺泡巨噬細胞,對於病程的進行並沒有影響;但是除去嗜中性球後,小鼠在感染後48小時仍未出現病徵(此時控制組已出現病徵),而且小鼠晚了7小時才陣亡。觀察肺泡組織發現,控制組在感染後48小時肺泡結構開始消失,但除去嗜中性球的小鼠的肺泡結構卻依然完整。

嗜中性球。圖片來源:wiki

由這些發現,研究團隊認為,鼠疫桿菌之所以致命,主要就是因為嗜中性球受到鼠疫桿菌感染後,不僅失去了吞噬能力,反而還造成被感染者(宿主)的肺部產生嚴重的壞死性肺炎,造成宿主死亡。這些發現,可以提供鼠疫治療更多思考的面向:除了抑制細菌增生之外,如何防止嗜中性球對肺泡造成破壞,也是鼠疫治療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William E. Goldman et. al., 2013. Early Host Cell Targets of Yersinia pestis during Primary Pneumonic Plague. PLOS Pathogens.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