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30日 星期四

為什麼同性戀基因一直存在?

 

圖片:ChatGPT

在我們的社會和自然界中,同性性行為(SSB)是一個常見現象,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它似乎是一個謎。一般而言,進化會促使那些有助於繁衍後代的特徵得以保留,而SSB在表面上看似與此相悖。然而,最近由Zietsch等人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發現了一個驚人的解釋。

這項研究使用了來自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的數據,涵蓋約500,000名參與者,他們出生於1934年至1971年間,年齡在評估時介於37至73歲。研究團隊從414,751名通過基因資料品質控制並回答了與性行為相關問題的參與者中獲得數據。這些數據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與異性有性行為的對象的總數,二是同性性行為(SSB)的經歷。最終,研究中使用了162,183名男性和196,243名女性的數據來分析與異性性伴侶的數量相關的現象,以及188,825名男性和220,170名女性的數據來分析同性性行為的經歷。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基因數據發現,雖然SSB自身可能不直接增加個體的生殖機會,但與SSB相關的基因在僅與異性交配的人(OSB)中實際上可能提供了某種交配優勢。

根據分析結果,發現同性性行為(SSB)與一些性格特質有關,特別是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和冒險行為(risk-taking behaviour)。這些性格特質與SSB之間存在正的相關性。

數據顯示,開放性在男性和女性中與SSB的基因相關性分別為0.135和0.312,而冒險行為在男性和女性中與SSB的基因相關性分別為0.224和0.402。這些發現顯示,與SSB相關的基因變異也可能與個體的開放性和冒險行為特質相關。

這意味著,即使這些基因促使一部分人表現出SSB行為,它們也可能在其他人身上產生正面的生殖效果,從而在人群中被保留下來。

這項研究不僅挑戰了我們對性行為進化的傳統理解,也為SSB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它提醒我們,自然和進化是複雜且多面的,並非所有行為都能直接從其表面的生殖價值來理解。

參考文獻:

Zietsch, B.P., Sidari, M.J., Abdellaoui, A. et al. Genomic evidence consistent with antagonistic pleiotropy may help explain the evolutionary maintenance of same-sex sexual behaviour in humans. Nat Hum Behav 5, 1251–1258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1-01168-8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探索味覺的秘密 - OTOP1 離子通道與氯化銨的味道

 

瑞典的鹹甘草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氯化銨(NH4Cl)是一種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化合物,它有著獨特的味道,通常被描述為苦、鹹和微酸的結合。這種味道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有點令人反感,但在某些文化中,像是斯堪的納維亞,添加了氯化銨的甘草糖果(鹹甘草糖,salty licorice)卻非常受歡迎。

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一種稱為OTOP1的離子通道,這個通道在我們的味蕾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味蕾是位於舌頭上的微小器官,負責感知食物的味道。OTOP1專門存在於一類呼叫「第三型味蕾細胞」(Type III TRCs)中,這些細胞主要負責感知酸味。

當我們吃到含有氯化銨的食物時,OTOP1通道會被活化,傳遞出信號。這個過程與其它味道的感知有所不同,因為氯化銨會與舌頭上的OTOP1產生特殊的化學反應。這種反應讓我們能夠感知到氯化銨特有的味道。

為什麼要感知氯化銨的味道呢?原來高氨血症(hyperammonemia)是會造成腦損傷、甚至可以致命的疾病,所以要避免吃太多含銨的食物當然是必要的。

科學家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觀察到,當去除了老鼠味蕾中的OTOP1通道後,它們對氯化銨的味道幾乎沒有反應。這個發現證明了OTOP1在感知氯化銨味道中的核心作用。

這項研究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味覺的工作原理,還可能對食品科學領域產生影響。了解不同食物成分如何影響我們的味覺,可以幫助我們開發出更符合人們口味的健康食品。

氯化銨與OTOP1的研究為我們揭示了味覺世界的一個小秘密。這種微妙且複雜的感知過程不僅增進了我們對基本生理機能的了解,也提醒我們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都蘊含著令人驚奇的科學奧秘。

參考文獻:

Liang, Z., Wilson, C.E., Teng, B. et al. The proton channel OTOP1 is a sensor for the taste of ammonium chloride. Nat Commun 14, 6194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1637-4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金黃葡萄球菌(S. aureus)為何會讓我們癢癢?

 

圖片來源:ChatGPT

皮膚癢是一種常見現象,它可能導致我們不自覺地搔抓,進而造成皮膚損傷,增加感染的風險。最近的研究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導致這種狀況的重要原因之一。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一種常見的格蘭氏陽性細菌,它能夠分泌一種特殊的蛋白酶,稱為V8蛋白酶。研究發現,這種蛋白酶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神經細胞上的PAR1受體,進而引起皮膚癢感和隨之而來的搔抓行為。

V8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一種主要毒力因子,對角質細胞造成損害。V8蛋白酶被認為是一種絲氨酸蛋白酶,專門在麩胺酸之後進行切割,在某些情況下也能在天冬酰胺酸之後進行切割。對健康成人和異位性皮膚炎(AD)患者的皮膚進行了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分析,並在健康和AD皮膚樣本中檢測到sspA 的信息RNA(V8 mRNA)。幾乎所有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都包含sspA基因。

當金黃色葡萄球菌接觸皮膚時,V8蛋白酶能夠通過切割PAR1的細胞外N端來活化它,從而引發受體的活化,導致癢感。人們由於癢感而搔抓皮膚,這會進一步損傷皮膚,增加炎症和感染的風險。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抑制這種V8蛋白酶或其作用的受體PAR1,可以有效減少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皮膚癢感和搔抓傷害。

這項研究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皮膚癢感的成因,也為開發新的治療皮膚疾病的方法提供了可能。例如,針對V8蛋白酶或PAR1受體的藥物,如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TLCK或PAR1拮抗劑vorapaxar、SCH79797,都可以達成止癢的效果。這些藥物未來可能成為治療某些皮膚病,如異位性皮膚炎的有效方法。

總而言之,這項研究顯示了一條新的皮膚癢感和搔抓傷害的生物學途徑,為未來的皮膚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目標。

參考文獻:

Deng L, Costa F, Blake KJ, Choi S, Chandrabalan A, Yousuf MS, Shiers S, Dubreuil D, Vega-Mendoza D, Rolland C, Deraison C, Voisin T, Bagood MD, Wesemann L, Frey AM, Palumbo JS, Wainger BJ, Gallo RL, Leyva-Castillo JM, Vergnolle N, Price TJ, Ramachandran R, Horswill AR, Chiu IM. S. aureus drives itch and scratch-induced skin damage through a V8 protease-PAR1 axis. Cell. 2023 Nov 22;186(24):5375-5393.e25. doi: 10.1016/j.cell.2023.10.019. PMID: 37995657; PMCID: PMC10669764.

2023年11月27日 星期一

共感觀(synaesthesia)與自閉症:雙胞胎研究揭示的遺傳和環境之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你有沒有想過,對某些人來說,聲音或字母會引發特定的顏色感覺?這種稱為共感觀(synaesthesia)的珍稀現象在自閉症光譜上的人中更為常見。想像一下,當一個人聽到音樂或看到特定的字母時,他們的腦海中浮現出特定的顏色。這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感官體驗,也是科學家探索遺傳和環境如何影響我們感知世界方式的關鍵。

為了更深入理解這一現象,科學家進行了一項雙胞胎研究。

研究團隊主要對雙胞胎進行了一系列的評估和問卷調查,以瞭解共感觀(synaesthesia)和自閉症特徵在遺傳和環境因素方面的關聯。以下是該實驗的主要步驟:

研究團隊選擇了一群雙胞胎參與者,包括同卵和異卵雙胞胎。這是因為同卵雙胞胎擁有完全相同的遺傳資料,而異卵雙胞胎則和普通兄弟姐妹一樣,只共享一半的遺傳資料。這樣的對比有助於研究遺傳和環境因素對共感觀和自閉症特徵的影響。

總共有658對同卵雙胞胎(包括413對女性和245對男性雙胞胎)參與。異卵雙胞胎方面,有765對同性別的異卵雙胞胎(490對女性和275對男性)以及708對異性別的異卵雙胞胎參與研究。

研究團隊透過問卷和評估工具來確定參與者是否經歷共感觀,以及他們是否展現自閉症光譜上的特徵。共感觀的評估可能包括詢問參與者是否將聲音、字母或數字與特定的顏色聯繫在一起。自閉症特徵的評估則可能包括社交交往、溝通能力和重複行為等方面的問題。

研究團隊使用了一份專門設計的問卷來篩選共感觀的類型。這份問卷包括了八種相對常見的共感觀類型,並且每種類型都附有具體的例子。具體來說,這些問題包括了四種序列-顏色共感觀,即字母-顏色、數字-顏色、星期-顏色和月份-顏色共感觀。此外,篩選還涵蓋了聽覺-視覺共感觀(例如音樂或噪音引發的視覺體驗)。

研究團隊使用統計方法來分析數據,尤其是評估共感觀和自閉症特徵在雙胞胎間的相似性程度。這包括比較同卵和異卵雙胞胎在這些特徵上的相似性,從而推斷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力。

最後,研究團隊根據他們的發現來解釋共感觀和自閉症特徵之間的可能聯繫。他們特別關注遺傳和環境因素如何單獨或共同影響這些現象。

研究團隊發現,共感觀的出現不僅與遺傳有關,也受到環境的影響。這意味著,即使是遺傳相同的雙胞胎,一個可能會有共感觀,而另一個則可能不會。

分析結果發現

共感觀篩選得分與總體自閉症特徵之間的表型相關性為0.17 (95% CI: 0.13–0.20);與重複行為、受限興趣和對細節的注意 (RRBI-D) 子領域的相關性為0.19 (95% CI: 0.17–0.22);而與社交互動和溝通困難 (SIC) 子領域的相關性較小,為0.09 (95% CI: 0.06–0.13)。

共感觀篩選得分與總體自閉症特徵之間的遺傳相關性為0.26 (95% CI: 0.17–0.36),與RRBI-D 子領域的遺傳相關性為0.34 (95% CI: 0.23–0.45),與SIC 子領域的遺傳相關性為0.18 (95% CI: 0.08–0.28)。

共感觀篩選得分與總體自閉症特徵之間的非共享環境相關性為0.09 (95% CI: 0.02–0.15),與RRBI-D 子領域的非共享環境相關性為0.09 (95% CI: 0.02–0.16),與SIC 子領域的非共享環境相關性較小,為0.02 (95% CI: −0.05–0.09)。

這些結果顯示共感觀和自閉症特徵之間存在顯著的聯繫,且這種聯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遺傳因素驅動的。特別是,共感觀和RRBI-D 子領域*之間的聯繫更強,表明非社交自閉症特徵(如對細節的關注)與共感觀之間可能存在更強的遺傳相關性。

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對共感觀和自閉症關係的新見解,也為未來對這兩種條件的研究開啟了新的大門。通過了解共感觀和自閉症之間的聯繫,我們不僅能更好地理解這些複雜的感知經驗,也能更深入地探索人類大腦的奧秘。

參考文獻:

Taylor MJ, van Leeuwen TM, Kuja-Halkola R, Lundström S, Larsson H, Lichtenstein P, Bölte S, Neufeld J. 2023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architecture of synaesthesi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autism spectrum—a twin study. Proc. R. Soc. B 290: 20231888.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3.1888

*RRBI-D子領域指的是自閉症評估中的「重複行為、受限興趣和對細節的注意」(Repetitive Behaviours, Restricted Interests, and Attention to Detail)子領域。這一子領域是專門用來評估與自閉症相關的特定行為和特徵的。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重複行為:指那些經常重複、刻板的動作或行為,例如搖晃身體、擺弄手指、重複相同的動作等。

受限興趣:指對特定領域或活動的異常強烈或專一的興趣,這些興趣通常非常狹窄,並且受到個體極大的關注。

對細節的注意:涉及對細節的過度關注或對細微差別的異常敏感,這可能影響個體的日常功能。

在自閉症評估中,RRBI-D子領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這些特徵在自閉症光譜障礙(ASD)的診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些特徵有助於從行為和認知方面更全面地理解自閉症光譜障礙的個體差異。

2023年11月25日 星期六

SYNGAP1以及它在大腦發育中的非突觸作用

 

自閉症患者的重複行為。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自閉症類群障礙(ASD)是一個複雜的疾病,患者可以從只有社交障礙到生活無法自理。它牽涉到的基因也非常複雜。

最近的研究,研究了一個與自閉症類群障礙相關的基因——SYNGAP1,以及它在大腦發育中的非突觸作用。過去的研究發現,SYNGAP1是ASD中一個重要的遺傳風險因素,它通常與突觸功能有關。SYNGAP1在人類基底膠質細胞(hRGCs)的頂端區域表達,這是一種在大腦皮質神經發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細胞類型。

人類基底膠質細胞(hRGCs),也稱為人類徑向膠質細胞,是大腦發育中極其重要的一種細胞。hRGCs在大腦皮層的發育過程中發揮多種關鍵功能:

1. 神經元產生:hRGCs是神經前體細胞,負責產生新的神經元。在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它們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隨後成熟並形成大腦的不同部分。

2. 引導神經元遷移:hRGCs擁有很長的細胞突起,這些突起從大腦的內部區域(如腦室壁)延伸到外部區域。新生的神經元沿著這些徑向纖維遷移,到達它們在大腦皮層中的最終位置。

3. 皮層層次結構的形成:通過控制神經元的產生和遷移,hRGCs對於大腦皮層的層次結構形成非常重要。不同類型的神經元在不同的時間被產生,並遷移到皮層的不同層次,形成了大腦的複雜結構。

4. 大腦大小和複雜性:人類基底膠質細胞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有一些獨特的特徵,這被認為是人類大腦特別大和複雜的原因之一。例如,hRGCs在人類中比在小鼠等其他哺乳動物中更多、更活躍,這有助於形成更多的神經元和更複雜的大腦結構。

5. 大腦發育的調控:hRGCs在大腦發育過程中不僅僅是「生產工廠」,它們還通過各種信號途徑調控神經元的產生和分化,影響大腦的整體發育。

總之,hRGCs在人類大腦發育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從神經元的產生和遷移到大腦結構的形成,它們的功能對大腦的健康和疾病狀態有深遠的影響。

研究團隊使用了來自帶有SYNGAP1突變的一位患者的細胞,將其誘導產生了多能幹細胞(iPSC)系,建立了一種早期皮質類器官模型。這位患者有智力障礙、發育遲緩、自閉症特徵和癲癇。控制組是該患者對應的基因編輯修正的對照細胞。

研究團隊發現SYNGAP1功能不全時,人類基底膠質細胞的分裂方式會受到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人類基底膠質細胞(hRGCs)的細胞分裂過程是精確調控的,以確保大腦皮層的正確發育和組織結構。這包括對分裂平面——即細胞在分裂時切割自身的方向——的控制。

正常情況下,在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hRGCs通過稱為「對稱分裂」的方式分裂,以擴增自身數量。這時候的分裂平面通常是垂直於腦室壁的。這樣的分裂產生兩個相同的祖細胞,有助於維持神經幹細胞的總數。隨著發育的進展,hRGCs開始進行「不對稱分裂」,產生一個保持祖細胞特性的細胞和一個分化的神經元或中間前體細胞。在非對稱分裂中,分裂平面的方向通常是傾斜或水準的,這有助於神經元的分化和大腦皮層層次的形成。

缺少SYNGAP1會干擾這種精確的分裂過程。SYNGAP1的缺失導致了細胞骨架動力學的失調,這會影響hRGCs的分裂平面和方向。這種影響導致分裂平面的不規則,使得細胞分裂不再遵循正常的對稱或非對稱模式。這樣的變化導致神經元生成的不均勻性,以及大腦皮層結構和功能的異常。例如,不正常的細胞分裂可能導致新生成神經元的錯誤定位或數量異常,從而影響大腦皮層的正常發育和分層。

在正常情況下,分裂完後的新生神經元其定位和遷移是大腦發育中的一個精確且複雜的過程。人類基底膠質細胞(hRGCs)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關鍵作用。

正常情況下的新生神經元會沿著hRGCs的徑向纖維向大腦皮層的外側遷移。隨著大腦發育,新生神經元在大腦皮層中找到適當的位置並形成特定的層次結構。

但是當缺少SYNGAP1時,新生神經元的正常遷移路徑會受到干擾。神經元可能無法沿著正確的徑向纖維遷移,或遷移速度和方向發生改變。這種遷移的干擾最終可能導致新生神經元在大腦皮層中的錯誤定位,影響皮層的結構和功能發育。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表明,SYNGAP1基因不僅在突觸功能中發揮作用,還在大腦發育的早期階段中,通過影響基底膠質細胞的細胞骨架和分裂方式來發揮作用。這些發現強調了研究與神經發育障礙相關的基因在不同的人類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Birtele, M., Del Dosso, A., Xu, T. et al. Non-synaptic function of the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sociated gene SYNGAP1 in cortical neurogenesis. Nat Neurosci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3-01477-3

2023年11月23日 星期四

睡不好,工作就不起勁嗎?

 

圖片:ChatGPT

睡不好,工作就不起勁嗎?最近有一項日本研究發現,公司員工出勤率與睡眠關係很大。

研究團隊分析了2016年日本某公司12,476名員工(年齡21-69歲)的生活習慣資料,這些資料來自於特定健康檢查時自填的問卷。出勤率是利用世界衛生組織健康與工作表現問卷(HPQ)短表進行評估的。研究還分析了健康保險索賠資料。針對每個性別,使用HPQ分數作為目標變數,十一項生活習慣作為解釋變數,年齡、職位、部門和醫療治療作為調整變數,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

結果發現,兩性均顯示出勤率與生活習慣(如睡眠不足、缺乏規律運動和晚餐吃得過晚)之間的關聯。其中睡眠不足與出勤率的關聯最強。此外,出勤率還與男性的步行速度慢、目前吸煙、不吃早餐,以及女性的進食速度快。

所以睡眠不足、缺乏規律運動習慣和太晚吃晚餐對日本男女員工的出勤率非常重要。然而,與出勤率相關的其他生活習慣在男性和女性之間有所不同。與女性相比,男性表現出更多與出勤率相關的生活習慣。

參考文獻:

Tsuchida, M., Monma, T., Ozawa, S.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ifestyle habits and presenteeism among Japanese employees. J Public Health (Berl.)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0389-023-02136-4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三

深海採礦(deep sea mining)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頭盔水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我們談論環境保護時,我們通常會想到森林、海洋或動物。但往往忽略了地球上一些最隱秘的角落——深海。深海是一個充滿神秘的地方,生活著許多我們鮮為人知的生物。

最近,科學家們進行了一項研究,來探討人類活動對這些深海生物的影響。他們特別關注了頭盔水母(Periphylla periphylla),來瞭解海洋暖化和深海開採活動對它們的影響。

頭盔水母,有時也稱為商帽水母,是一種深海發光的紅色水母,屬於刺胞動物門冠狀目。它是這一屬中唯一的物種,也是舟水母中生命週期缺乏水螅階段的罕見例子之一。頭盔水母的體長可達 30 公分(12 吋)。水母的平均濕重為540公克。這種水母生活在2700公尺深處,幾乎遍布世界每個海洋,以及挪威峽灣和地中海。唯一不知道它們棲息的海洋是北冰洋。它們也可以在冰島和格陵蘭海找到。本種具有畏光性,棲息在海洋較深處以避免光照。它可能會在漆黑的夜晚在地表被發現。

你可能會問:海洋暖化和深海開採活動跟頭盔水母有什麼關係?嗯,讓我們一步步來解釋。

首先,海洋暖化。我們都知道全球暖化是一個大問題,但你可能不知道,即使是深海中的水溫上升也會對那裡的生物造成影響。科學家發現,當水溫升高時,頭盔水母的代謝會上升。換句話說,它們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適應新的環境。這可能聽起來不是什麼大事,但對這些生物來說,這意味著它們需要更多的食物來維持生存。

研究團隊發現,當水溫上升四度時,水母的代謝活動顯著上調。這種代謝上調主要體現在氨排放和基因表達上,儘管氧氣消耗的增加趨勢在統計上不顯著。

具體來說,當頭盔水母暴露在 7.5 °C 和 9.5 °C 的溫度下時,其氨排放率與在沿海和表層海域發現的水母相似。然而,當暴露在 11.5 °C 的溫度下時,其氨排放率幾乎是前兩個溫度處理的兩倍。

這些數據表明,頭盔水母對較高溫度的反應在氨排放方面比其他水母更為敏感。這些變化可能與頭盔水母在代謝路徑上的調整有關,特別是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的代謝成本。

接著是深海開採活動。隨著技術的進步,人類開始探索和利用深海的資源,比如礦物。但這種活動會產生大量的沉積物雲塵,這對頭盔水母造成了壓力。科學家們發現,當這些水母暴露在沉積物雲塵中時,它們會產生大量的黏液來保護自己。這聽起來也許很簡單,但實際上,這是一個很耗能的過程。

在這項研究中,當水母暴露於不同濃度的懸浮沉積物下,其微生物群落結構出現了一些有趣的變化。以下是一些關鍵的觀察結果:

在第一輪實驗中,當水母暴露於最高濃度(333 mg L−1)的懸浮沉積物時,其微生物群落與其他處理組顯著不同。這表明,在高濃度沉積物的影響下,水母的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了改變。

在不同濃度(17、167、333 mg L−1)的懸浮沉積物處理中,水母的外部出現了獨特的微生物群落組成。這些組成主要包括 ActinobacteriotaBacteroidotaEuryarchaeotaFirmicutesFus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 這些門類的微生物。

要注意的是,研究團隊在兩個不同的採樣日進行的實驗顯示,微生物群落結構的變化在不同的實驗階段有所不同。在第一輪實驗中,暴露於高濃度沉積物的水母展現了與其他處理組顯著不同的微生物群落,而在第二輪實驗中,不同處理組的水母則展現出較為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結構。

這些發現顯示,懸浮沉積物對深海水母的微生物群落結構有明顯的短期影響,尤其是在高濃度的沉積物暴露下。然而,這些變化在不同的實驗階段和條件下有所不同,這可能反映了深海水母對這類環境壓力的適應和反應能力。

在2023年,深海採礦成為了國際間關注的熱門話題,許多國家在這一年對深海採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參與和表態。至今,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已經由14個國家發出31張探索許可證,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南韓、印度、英國、法國、波蘭、巴西、日本、牙買加和比利時。中國是深海採礦的主要支持者,目前擁有由ISA發出的三個探索許可證,包括國有企業中國五礦集團​。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呼籲暫時暫停深海採礦,這些國家擔心深海採礦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主張在進行更多科學研究之前暫停採礦活動。這些國家包括巴西、加拿大、哥斯達黎加、智利、芬蘭、德國、葡萄牙、瑞士和瓦努阿圖等共21個國家。或許這項研究,可以提供更多指引。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即使是深海這樣遙遠和隱秘的地方,人類的活動還是會對它們發生影響。我們需要更加關注我們的行為對地球上所有生命,包括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深海生物的影響。這不僅僅是為了這些生物本身,更是為了我們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平衡。

參考文獻:

Stenvers, V.I., Hauss, H., Bayer, T. et al. Experimental mining plumes and ocean warming trigger stress in a deep pelagic jellyfish. Nat Commun 14, 735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30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