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糖(sugar)的發現史

圖片來源:Wikipedia

英文的「sugar」這個字應該是來自於波斯文 shakkar,而波斯文則源自於梵文 (Sanskrit)的śarkarā。雖然糖應該最早由義大利商人帶入英國,但義大利文的糖 -- zucchero -- 卻不是英文的sugar的詞源,反而是 jaggery (粗糖)的詞源才是源自於義大利文。

愛甜是人的天性,這句話一點也沒說錯,因為碳水化合物是哺乳動物的主要能量來源;尤其是大腦,更是完全的依賴糖給的能量;因此,我們在演化上學著愛上了甜味,因為這是生存所需要的口味。

不像印度或亞洲,歐洲不是甘蔗的原產地;因此歐洲人在十字軍東征(1095-1099)以前,主要是以蜂蜜作為甜味劑。羅馬人曾經使用薩帕(sapa)作為甜味劑,但薩帕其實是醋酸鉛,對人並沒有好處;還好羅馬帝國滅亡後,似乎就沒有人使用過薩帕了,不過鉛製的水管、容器等還是有繼續被使用著,直到十七世紀末德國的高克爾醫師(Eberhard Gockel)發現鉛對人體的損害之後,才慢慢的不再使用。

為什麼不是糖的東西還是可以產生甜味呢?基本上來說,只要能夠與甜味接受器(T1R3與T1R2所形成的雙元體)產生足夠穩定的連結,就可以把信息傳到大腦,產生甜味的感覺。所以如薩帕、阿斯巴甜(aspartame,IUPAC 學名為Methyl L-α-aspartyl-L-phenylalaninate,天門冬醯苯丙氨酸甲酯)等甜味劑,雖然不是碳水化合物,但因為可以與甜味接受器產生穩定的連結,也就可以產生甜味。

由於植物主要運輸的糖是蔗糖,所以我們最熟悉的甜味自然也來自於蔗糖。有些天然的糖或人工甘味劑(如阿斯巴甜),我們嚐起來會覺得味道怪怪的,那是因為它們與甜味接受器的連結位置跟蔗糖不大相同的關係。

到了中世紀以後,歐洲的科學開始有了進展,糖的研究當然也就開始起步囉!

澱粉(starch)
?  蔗糖(sucrose)
1633 乳糖(lactose)
1747 葡萄糖(glucose)
1832 海藻糖(trehalose)
1838 纖維素(cellulose)
1847 果糖(fructose)
1848 肝醣(glycogen)
1852 山梨糖(sorbose)
1856 半乳糖(galactose)
1872 麥芽糖(maltose)
1881 木糖(xylose)
1889? 阿拉伯糖(arabinose)
1891? 甘油醛(glyceraldehyde)
1891 核糖(ribose)
1909? 甘露糖(mannose)
1917 景天庚酮糖(sedoheptulose)

參考資料:

Wikipedia. Sugar.Sweetness.

Miscellaneous 999. sapa(薩帕):古羅馬人的糖

Miscellaneous 999. 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