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澳洲的甘蔗蟾蜍(Rhinella marina)發展出互噬行為(cannibalism)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甘蔗蟾蜍(cane toad,Rhinella marina)是兩棲類中最大的,成體體長可達24公分。在族群密度較低的地方,甚至可以長得更大。

可能是因為被認為體型大一定吃得多,甘蔗蟾蜍在20世紀初期就開始被不同的國家引進到他們的農地裡,用來吃掉害蟲。但生物可不總是那麼聽話,在1935年八月,澳洲政府為了控制甘蔗田的主要害蟲白皮蚧(Dermolepida albohirtum),從夏威夷引進了102隻甘蔗蟾蜍,將牠們釋放在甘蔗田裡。

沒想到,這些甘蔗蟾蜍們並沒有去吃掉白皮蚧。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白皮蚧都住在甘蔗頂端,蟾蜍爬不上去。不管怎麼說,這些甘蔗蟾蜍開始向外擴散,在附近的河流於池塘中產卵。

由於甘蔗蟾蜍的外皮有劇毒(除了蟾蜍毒素bufotoxin外,還有嗎啡),在澳洲當地沒有天敵,於是這些甘蔗蟾蜍們就「一生無量」了。據估計,目前澳洲大約有兩億隻甘蔗蟾蜍!

這麼多的甘蔗蟾蜍,牠們之間當然也存在著生存競爭。之前就有些人開始觀察到,這些甘蔗蟾蜍的蝌蚪們會互相吞食,尤其是老齡蝌蚪會大吃特吃剛孵出來的小蝌蚪。

這行為究竟是澳洲的甘蔗蟾蜍所特有,還是原來的甘蔗蟾蜍就有這種行為呢?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發現,這種行為是澳洲的甘蔗蟾蜍所特有。

研究團隊發現,與牠們原生地的祖先相比,澳洲甘蔗蟾蜍的蝌蚪們吞噬掉自己兄弟姐妹的機率高了2.6倍。由於研究團隊發現,澳洲甘蔗蟾蜍的蝌蚪們會被其他同類蝌蚪皮膚所發出的氣味(可能是毒氣)吸引,因此他們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與牠們原生地的祖先相比,澳洲甘蔗蟾蜍的蝌蚪們受到同類蝌蚪皮膚氣味吸引的機率是30倍。

雖然目前還沒有進行基因分析,但研究團隊認為這可能與基因有關。當然,能在短短八十多年中就演化出與祖先截然不同的行為,這是非常驚人的;不過想到牠們在澳洲所面臨的生存競爭,或許也不該那麼驚訝。

參考文獻:

DeVore, J. L. et al.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8, e2100765118 (2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