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臺灣青少年的叛逆期

最近一直在閱讀「共病時代」這本好書,看到第十一章提到叛逆期與死亡率的問題,就讓我想到之前曾看過一些文章提到,臺灣因為升學壓力大,所以我們的青少年的叛逆期延後,於是我上去內政部查看不同年齡層的死亡率,作一點簡單的分析。

民國96年10-29歲人民死亡率變化
 可以看到,在96年的時候,從大概13歲開始,男生的死亡率便節節升高,在15-16歲之間有一個高峰,17-18歲又有一個高峰。

民國97年10-29歲人民死亡率變化
 民國97年還是可以看到13歲開始,男生的死亡率就穩定上昇的跡象,而且在17-18歲之間急速上昇。

民國98年10-29歲人民死亡率變化
 民國98年也是差不多的情形。

民國99年10-29歲人民死亡率變化
 民國99年,17-18歲之間這個高峰看起來非常的怵目驚心。

民國100年10-29歲人民死亡率變化
 民國100年,17-18歲的高峰依然存在。

民國101年10-29歲人民死亡率變化
 連續三年(99-101),都可以看到17-18歲之間有一個很大的死亡率變化,尤其是對男生,幾乎是增加了一倍。

但是那個年齡的年輕人在做什麼呢?18歲應該是剛考上大學,筆者查了一下衛生署的資料, 發現15-24歲的年輕人,死因第一位是事故傷害。因為衛生署沒有提供更詳細的年齡分析,所以也只能看到這裡;但是15-24歲的男性,事故傷害佔總體死亡的51.4%,女性則是34.6%。而事故傷害到了壯年男性人口(25-44),則降為死亡原因的第二位,佔總體死亡的15.4%,取而代之的則是惡性腫瘤,佔總體死亡的20.8%。

再回頭去看上面的統計圖表,筆者想,我們18歲的年輕人,在成為大學新鮮人後,不論是否離家,家裡的管制都會變得比較寬鬆,但是他們的心理準備好了嗎?或者,只是迫不及待地要脫離家人(主要是父母)的掌握,享受自由,但卻忘了尊重自己,照顧自己?

根據一篇有些年代(91年)的問卷調查結果(1), 當年我國大學生發生意外事故第一名是交通意外(24.9%),而學生自己在問卷調查中,認知對於意外發生原因,第一名是自己或他人不小心(68.1%),第二名是不安全環境(15.7%),這個「自己或他人不小心」是否也有一部份「冒險」的成分在內呢?

就如在「共病時代」裡面提到,在舊金山南部的「死亡三角」,因為有大白鯊跟弓漿蟲,那裡的水域是成年海獺不會造訪的地方,但是青春期的公海獺卻會經常性的短暫造訪那個地方(death challenge?)...根據「共病時代」上面提到,似乎任何動物都有他們的叛逆期,但是對人來說,因為我們育幼的過程漫長又辛苦,因此家長對於處在叛逆階段的青少年真的是又疼又怕--疼是因為是自己的孩子,怕是提心吊膽,擔心學校一通電話,就要放下手邊的萬事,不遠N里趕去處理善後。

身為被列名為「家長最放心的學校」之一的老師,又承擔人文課程(叛逆孩子最不喜歡的課),我在課堂上看過各種挑釁的行為,翻白眼、睡覺已經算是小意思,更脫序的事情我都看過,每次也只能告訴自己,我比他們多活了幾十歲,要把他們的任性當作率性,心臟要好一點...

只希望,有一天他們會瞭解,我們這些「人文老師」其實只是不希望他們出門還讓父母擔心,而且,不只是大學這四年,而是終其一生,都不要讓父母擔心、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作個好公民,如此而已。

參考文獻:

1. 民國91年。我國大專院校學生意外災害與安全衛生認知調查。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