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 星期五

哺乳飲酒OK嗎?

圖非當事啤酒。圖片來源:Wikipedia

昨天總統馬先生在護師節大會上提到,『大女兒出生時很愛哭鬧,護理師教他一個小撇步,「媽媽哺乳前喝一小杯啤酒」,果然哺乳時小孩睡得不省人事』,讓許多醫療界人士大不以為然;總括來說,懷孕及哺乳時飲酒都不是值得鼓勵的行為。在人類過去的歷史上,孕婦與酒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由於從唐朝開始就因為飲茶的風氣大盛,因此在中國的歷史上較少這方面的資料;但在歐洲,由於歐洲人沒有把水煮開的習慣;這並不能只是用單純的「不懂衛生」來解釋,而是因為烹煮任何東西都需要消耗寶貴的燃料的關係。喝生水當然免不了偶而會喝到受污染的水,不過歐洲人很快就發現,喝啤酒(或者應該說麥芽酒,ale)就不會有喝生水的問題。

以現代科技的角度來看,喝麥芽酒之所以能減少腹瀉等問題,主要是因為當我們先接種了酵母菌,由於酵母菌在裡面有數目上的優勢,所以就算有其它的雜菌也難以競爭;接著酵母菌發酵產生酒精,酒精對一些細菌來說也是生長抑制劑,所以麥芽酒跟生水比起來,是相對安全的飲料。

既然發現麥芽酒比較安全,所以當時的歐洲人都是吃兩餐配酒(當時的歐洲人只吃兩餐)。我們現在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對他們來說,不配麥芽酒就得配生水或是葡萄酒。生水容易拉肚子生病,葡萄酒又貴又容易醉,比起來當然是麥芽酒最安全又便宜。

所以,當時歐洲人吃兩餐配酒、渴了也喝酒。大人喝、小孩喝、男人喝、女人喝、當然孕婦也喝。難道這樣不會有胎兒酒精症候群(fetal alcohol syndrome)嗎?根據資料上提到,胎兒酒精症候群發生在每日飲酒精量九十毫升以上的婦女,而每日飲酒在三十到六十毫升之間也有風險。當時(十六世紀以前)歐洲婦女大約每日飲麥芽酒1.5到2公升,而麥芽酒的酒精濃度大約在3%左右;認真算起來,大概是落在落在每日三十到六十毫升之間的區間。這個區間,胎兒大約有10%的風險會得到胎兒酒精症候群。

當然,現代的研究都是以平均值的概念來看的,而當時的人是把麥芽酒當飲料每天喝,所以究竟這樣喝酒,當時罹患胎兒酒精症候群的寶寶多不多呢?筆者沒有答案,不過在邁入十六世紀時,由於茶葉與咖啡先後引進歐洲,歐洲人愛上了這兩種飲料,使得麥芽酒由餐桌上退場,成為休閒飲料。由於這製備茶與咖啡都需要煮開水,煮開這個步驟使得這兩種飲料也很安全;加上茶與咖啡都是讓人越喝越清醒,使得歐洲人清醒的時間變多了,於是歐洲文明從此以飛也似的速度發展,最後成為世界強權之一。

讀者看到這裡可能會想:那麼哺乳飲酒是OK的嗎?

如果如馬先生所言的「一小杯」(筆者不知道一小杯是多少),假設只有一百毫升以下,或許風險很小;但就如這兩天許多醫療界人士的結論:不建議做這樣的事。為什麼呢?因為所謂的「風險」只是以實證觀察的平均而論,您以及您的孩子是不是極端值,誰也不知道。因此,小孩不肯睡,爸媽要耐心哄,不要喝酒。筆者的小孩小時候也曾經有夜哭一整個月的紀錄,筆者可沒有喝酒或請他喝酒喔!雖然出生後不會得胎兒酒精症候群,但小朋友在出生後到一歲,是大腦發育的重要階段,這時候不論以間接(媽媽喝)或直接的方式請寶寶喝酒,都有可能會影響大腦發育喔!

參考文獻:

T.R. Sinclair and C.J. Sinclair. 2010. Bread, Beer and the Seeds of Change : Agriculture's Impact on World History.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