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Rio+20: 地球,死當中(一)

1992年的五月,178個國家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Rio de Janeiro)開會討論有關地球環境的問題;雖然在這之前已經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例如1987年簽訂的有關臭氧層的保護的協議);但很遺憾的是,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的地球峰會被不信任的氣氛所籠罩。雖然在前兩年世界各國已經開始在草擬有關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以及減緩氣候變遷的條約,但在接近里約的會議開議前,已開發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對於該由誰來負擔保護環境的費用這件事上,開始出現意見分裂的情況,使得整個會議功敗垂成。

最後,所有這些國家決定不要讓大家空手而回。於是他們簽了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氣候變化綱要公約(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以及Agenda 21,也就是後來的防治荒漠化公約(Convention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無論是生物多樣性的保存、氣候變遷的減緩,或是沙漠化現象的防治,仍然是非常複雜的問題。

在當時,雖然會議被不信任的氣氛籠罩,但由於簽署了這三個公約,有些人仍然信心滿滿。光陰似箭,歲月如梭,一晃眼20年過去了,究竟這三個公約有沒有認真執行呢?我想大家都很好奇,更或許一點好奇心也沒有,因為這些年來感覺上似乎大乾坤變得越來越不好,四大(地、水、火、風)越來越不調,但是...到底大家作得怎麼樣?有沒有「寸進」?

最近(6/20-22)又要在里約熱內盧辦理地球峰會了(Rio+20),「自然」(Nature)雜誌檢視了人類要呈給地球的成績單(1),很遺憾的,20年可以讓一個小孩變成大人,但是世界各國卻浪費了20年而毫無寸進。

我們就來看看我們呈給地球的成績單吧!

第一頁、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死當





















主要任務:
使溫室氣體不再升高   等第:F
說明:1992年的里約峰會中,設定要將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維持在22.7億噸;這個數值是1990年那一年世界的排放值。結果呢?201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是33億噸,較1990年增加了45%;尤有甚者,光是2010年一年就增加了5%,是過去20年來最「突飛猛進」的一年。事實上,從1970年來,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速率,從來沒有降低過。
這部分可歸因於幾個原因:
(一)美國自1990到2010之間,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了11%。事實上美國從來沒有真正同意簽署過這個公約。
(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他們在這20年間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大增了一倍有餘。
雖然說蘇聯的瓦解以及金融海嘯對於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有些許的貢獻,但整體來說,我們的溫室氣體排放,始終都是有增無減。

次要任務:
追蹤溫室氣體的排放源 等第:A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使得企業願意投資在氣候科學上,同時也刺激各國政府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氣候變遷調適、研發永續農業模式、減少砍伐雨林等等,而京都的氣候峰會更促成了所謂的「碳交易」的想法出現。
鼓勵對環境友善的技術的研發以及分享 等第:D
雖然制訂了規章,使採用綠能科技的已開發國家可以有一些碳優惠,但是在技術的分享以及研發,似乎不是那麼順利。
鼓勵永續土地經營 等第:C
目前只停留在「鼓勵」研發永續農業技術以及減少森林砍伐。
做好對於氣候變遷的調適 等第:C
大部分與會的194個國家,都是最近才開工....
提升氣候科學研究以及策略分析 等第:A
由於聯合國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使得企業不僅願意投資在氣候科學的研究上,對於能源科技以及社會科學的研究的投資也都提高了。
建立世界各國討論氣候變遷的平台 等第:A
每年都會召開大會討論。

看到這樣的成績單的第一頁,真的讓人無言!當年各國同意讓已開發國家多承擔,同時也要協助開發中國家;但是隨著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每下愈況,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突飛猛進,已開發國家變得不願意多承擔,並且指出中國(尚未加入京都議定書)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的碳排放國;但中國則反唇相譏說,他們的每人碳排放量(per-capita emission)並不算高,反而是美國的每人碳排放量高得嚇人,但美國也沒有執行京都議定書,這樣叫中國要如何認同呢?好不容易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氣候峰會中,中國、巴西跟南非同意了要降碳排放量;而2010年的德班(Durban, South Aferica)更進一步同意要在2015年將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的碳排放量都列管。今年的11月,各國會針對這個議題在多哈(Doha, Qatar)開會並起草新的公約。

參考資料:

1. Jeff Tollefson and Natasha Gilbert. 2012. Rio Report Card: The world has failed to deliver on many of the promises it made 20 years ago at the Earth summit in Brazil. Nature. 480: 20-2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