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鼻疽菌。圖片來源:"Bps close" by Gavin Koh - Own work. Licensed under GFDL via Wikimedia Commons. |
後來,這兩隻獼猴被安樂死;而測試其他獼猴發現,還有兩隻獼猴身上也驗出了類鼻疽菌。由於杜蘭大學同時也在進行類鼻疽菌疫苗的研發,而這兩隻獼猴距離操作該菌的實驗室並不近;因此,這起外洩事件引起了美國農業部的注意,派遣了一位調查員來當地進行調查。
類鼻疽(melioidosis)的症狀也很像流感,包括咳嗽、胸痛、骨頭與關節痛、皮膚感染,嚴重會導致肺炎、肺部出現結節(nodule)。類鼻疽有急性與慢性兩種,主要在泰國與澳洲造成感染。
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員在2015年2月光臨杜蘭大學的研究中心。調查完,第二天他也得了類鼻疽!於是杜蘭大學的類鼻疽研究便如此被下令暫停了。
雖然附近的土壤與水體採樣都沒有驗出類鼻疽菌,不過,根據「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的報導,取得樣本的流程可能有問題,因此樣本或許不足採信。但杜蘭大學據此認為,那位調查員的類鼻疽應該與他們無關,並發表聲明澄清此事。
這幾年來,陸陸續續有一些事件(炭疽桿菌、天花病毒)使得實驗室安全再次成為被討論的焦點;而研究人員私自研究一些可能會有潛在風險的題目(如2002年的小兒麻痺病毒合成事件,以及2014年的禽流感研究),一旦消息曝光,都會讓民眾惴惴不安;也因此,美國政府在2014年十月已經對十八個企圖改造SARS、MERS、流感病毒的研究計畫喊了暫停。雖然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改造病毒的研究,可以幫助開發疫苗的研究團隊了解病毒的致病機轉,從而設計更新更有效的治療法,但政府擔心的卻是,一旦這些更強的病毒流出,不論是無意的或是被偷出來的,必定會造成社會恐慌、死傷無數。
不過,筆者覺得,比較令人擔心的應該是,如類鼻疽菌必需在第三級實驗室中操作,而其他更高致病性的病原,有些甚至要在第四級實驗室中操作,除開恐攻這件事不提,在第三、第四級實驗室工作的人員,究竟有沒有確實遵照規定操作,應該才是這整個事件的核心吧?畢竟因噎廢食造成阻礙研究,隨著地球暖化的加劇,各種病原無不蠢蠢欲動,我們應該要加緊開發更好的疫苗與治療方法才對吧!
參考文獻:
Jocelyn Kaiser. 2015/3/2. Escape of dangerous bacterium leads to halt of risky studies at Tulane. Science Now.
Wikipedia. Melioidosi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