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0日 星期六

半胱胺酸(cysteine)與膀胱(bladder)

半胱氨酸。圖片來源:Wiki
半胱氨酸(cysteine)是在1810年由英國化學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1766-1828)從膀胱結石裡面分離出來。因此它被取名為cysteine,字首cyst-是膀胱的意思;也因為這樣,所以中文翻譯為半胱氨酸。

不過,當初沃拉斯頓分離出來的是胱氨酸(cystine),也就是兩個半胱氨酸以雙硫鍵合體的構造。後來到1884年,德國化學家 Eugene Baumann(1846-1896)發現胱氨酸還原會產生半胱氨酸。

沃拉斯頓的父親法蘭西斯是個牧師與天文學家,他們的家境富裕,雖然一共有17個孩子,不過都受到不錯的教育。沃拉斯頓自己本來是個醫生,但是只當了八年(1793-1800)就不幹了。他最著名的成就並不是找到半胱氨酸,而是發現金屬鈀(音把,palladium,Pd)與銠(音老,Rhodium,Rh),以及研發了從礦石中提取鉑的方法。

開發了提取鉑的方法,讓他變得非常富有;最過份的是,他把提取鉑的方法藏著不讓他人知道,直到他快要掰了才把細節公開。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他一生都沒有結婚;不知道賺這麼多錢是要做什麼呢?

半胱氨酸在蛋白質裡面可以跟另一個半胱氨酸形成雙硫鍵(disulfide bond),產生的產物被稱為胱氨酸(cystine)。雙硫鍵的形成對蛋白質的結構很重要,也是自然捲產生的因素。

參考文獻:

Wikipedia. Cysteine.William Hyde Wollaston.

Bioetymology. Cysteine.

Wollaston WH (1810). "On cystic oxide, a new species of urinary calculu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100 (0): 223–30.

Guoyao Wu. 2013. Amino Acids: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 CRC press. ISBN 978-1-4398-6189-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