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日 星期四

【動物書房】歷史上的馬

圖片來源:Wiki

與其它的家畜相比,馬這種奇蹄目的動物在人類心目中的地位顯然大不相同。即使在十二生肖中,馬也是唯一不僅在不同階段各有專門的名稱、甚至對不同毛色也有專門的稱呼的動物。小馬叫「駒」、母馬叫「騍馬」(音課)、公馬是「兒馬」;而黑馬是「驪」、赤馬是「騂」(音星)、紅身黑尾的馬是「騮」、棗紅色的馬是「驊」 …人為什麼會這麼看重馬,主要是因為在汽車尚未發明之前,馬是唯一可以帶著人高速移動的生物。 

究竟第一個跨上馬背的人是誰?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我們也無法知道。目前的證據認為馬大約在六千年前馴化,當時應該已經開始騎馬。在這之前,馬對人類來說只是眾多食物的選擇之一:在法國與西班牙的洞穴壁畫中,都可以看到人類捕獵野馬;即使在馴化之後,有一段時間馬也仍然是食物之一,《穆天子傳》裡面就提到天子北征獻食馬 。隨著人為了食用與畜養進行捕獵,各地野生馬群紛紛絕種,直到1881年俄國探險家普熱瓦利斯基(1839-1888)在中亞草原上再度發現了牠;為了紀念他的發現,野生馬便被稱為普氏野馬(Przewalski’s Horse)。普氏野馬有66條染色體,家馬只有64條染色體,但兩者可交配生下有生育力的後代 ,顯示牠們應仍屬於同種。

當馬開始成為人類的交通工具後,對人類的文明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古代的戰爭,馬的地位相當於現代的坦克車;擁有馬、特別是擁有好馬,往往決定了戰爭的勝敗。可以說,在人類的歷史上隨處可看到馬留下的蹄痕。

中國人在殷商時期(公元前1571-1046年)的晚期已經有戰車。當時的戰車是由兩匹馬拖駕的雙輪木車,車上可以站三個人:一人駕車、一人持弓箭、一人持劍。位於西北的周興起後,將兩匹馬拉的戰車改良為四馬戰車,同時也改良了車轂結構,使戰車不論是速度與衝擊力都遠優於商朝的雙馬戰車。於是公元前1059年牧野一戰,商紂的軍隊敗於周武王的優勢武力,只能逃回鹿台自焚。而公元前三世紀發生在迦太基與羅馬之間的布匿克戰爭,騎兵更決定了最後羅馬的勝利 。

馬甚至影響了國家的命運。西漢初年(公元前119年),因為與北方匈奴的戰爭,使得漢朝急需補充大量的馬、同時也需要好馬;雖然引進了烏孫馬,但當漢武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在公元前115年聽到大宛有汗血寶馬時,便希望能引進。原先希望可以用買的,卻沒想到大宛王拒絕了;盛怒的漢朝使節車令將送給大宛王的禮物—鑄金馬—槌壞後離去。這舉動得罪了大宛王,導致自己在回程中被劫殺。原先大宛王認為大宛距離漢路程遙遠,不可能派大軍前來;沒想到這件事發生後,漢武帝大怒,在公元前104年派李廣利攻打大宛,終於在三年後(公元前101年)順利取得三千多匹大宛馬,而當初不願意賣馬給漢朝的大宛王,則於公元前102年被當地貴族殺害 , 。至於「天馬」到底是什麼品系?是否為現代土耳其斯坦的阿克哈塔克馬(Akhal-Teke)?史書上將大宛馬稱為「汗血馬」,而阿克哈塔克馬雖然毛色有特殊的金屬光澤(又稱為「金馬」),但並不會汗血,所以汗血馬也只能留在想像中了。

除了大宛王因為不肯賣「天馬」最後丟了性命以外,歷史上有名的「黃禍」可能也是因馬而起喔!同樣是吃草的動物,馬卻因為不若牛有四個胃可將吃下去的食物進行發酵、並將食物中的養分盡可能的吸收,造成馬的食量比牛大很多,而且大部分的馬都需要食用青草而不能吃枯草。這使得過去以草原放牧的游牧民族,在乾旱來臨時不得不「南下牧馬」,以保住他們珍貴的馬兒,否則便會失去行動與防禦力,只能任其它部族劫掠。

十二世紀末到十三世紀初,中國北方的草原經歷了一段溫暖、乾燥的時期;不同於往年的「南下牧馬」,這一次的乾燥期出現了鐵木真(公元1162-1227),也就是成吉思汗。他以及他的子孫入侵中國、波蘭、匈牙利、奧地利,直到公元1241年窩闊台駕崩,才終止了蒙古的向西擴張。

雖然拔都(成吉思汗的孫子)回中國的目的是想要獲選為大汗,但沒有中選後為何不再回到歐洲去攻城掠地呢?原來當時北方草原的乾燥期已經結束,降雨使得他的欽察汗國水草豐美;雖然知道那些配備厚重盔甲的歐洲騎士根本不是蒙古輕騎兵的對手,但生活無虞的時候,縱使本是游牧民族的蒙古人,也不想再跨上馬背殺伐爭奪了 。

除了軍事上的用途以外,隨著繫駕法由頸帶式演進到胸帶式、進而發展為鞍套式,以及馬鞍與馬蹬的發明,馬也成為運輸上重要的角色 。到了十九世紀末,光是1880年的紐約市,便有十五萬匹馬負責大眾與私人交通,而他們的排泄物則高達五十四萬噸 !若沒有汽車的發明,恐怕到了二十世紀,馬兒們的糞便將會是各大都市的頭號環境衛生問題吧!

(本文刊登於2018/1幼獅少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