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家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家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12月13日 星期三

全世界的家貓(domestic cats)狩獵超過2000種生物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古代養貓是為了抓老鼠。曾幾何時,因為貓砂的發明,貓這種體型小又不需要蹓的生物,已經成為極受歡迎的寵物了。

你養貓嗎?你怎麼養?有些人堅持要讓自己的貓咪出門玩,說這樣貓咪比較快樂。

但是,貓咪的快樂可能是其他生物的不幸。

最近一項全球性的研究,分析了自由活動的家貓(Felis catus)的飲食習性。研究發現,貓會捕食超過2000種不同的物種,其中約16.65%屬於保育類,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

研究結果指出,貓是一種極端的通食性掠食者,這對於理解它們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及制定管理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發現,在家貓捕食的2084種不同物種中,包括鳥類、爬行動物、哺乳動物、昆蟲和兩棲動物。其中,鳥類佔了47.07%(981種),爬行動物22.22%(463種),哺乳動物20.68%(431種),昆蟲5.71%(119種),兩棲動物2.74%(57種)。此外,還有一些其他類別(如魚類、蜘蛛類、多足類等),共佔了1.58%。

在這些被貓捕食的物種中,有16.65%屬於保育關注的物種。具體來說,鳥類約7.07%是保育類;哺乳動物中約4.89%屬於保育類;爬行動物中,保育類的比例為2.70%。而在兩棲動物中,保育類的比例是0.17%,昆蟲中則是0.10%。這些數據突顯了家貓對各種保育關注物種的潛在影響。

有一些物種因家貓的捕食活動而面臨絕種的風險。這些物種主要集中在小島上,其中一些已經因貓的捕食而瀕臨絕種或絕種。

這個研究發現再次凸顯了家貓管理和保護生態多樣性的重要性。 研究團隊提出保護策略和管理建議,主要集中在減少家貓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這些策略包括:

1. 提升貓的室內飼養,尤其是在生物多樣性豐富或有瀕危物種的地區。
2. 在敏感的野生生物區域實施更嚴格的貓隻管理政策。
3. 進行公共教育,增加對家貓對生態系統影響的認識。

這些建議主要著重在平衡貓隻福祉與保護野生動物的需求,並強調了公眾參與和意識提升在野生動物保護中的重要性。

另外,在台灣其實還是有些心理不太健康的人,會做出傷害貓的行為。還有,有些貓的疾病是沒有疫苗而且死亡率很高的!所以,不論是為了你的貓好、還是為了野生動物好,還是把貓咪留在家裡吧!

參考文獻:

Lepczyk, C.A., Fantle-Lepczyk, J.E., Dunham, K.D. et al. A global synthesis and assessment of free-ranging domestic cat diet. Nat Commun 14, 7809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2766-6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探索家貓神秘的「味道密碼」:微生物與氣味的神奇關聯

 

圖片來源:ChatGPT

許多動物使用化學信號來進行溝通,這些化學化合物包括在排泄物、唾液和腺體分泌物中發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這些化合物可以幫助動物進行親屬識別、領土防禦、繁殖宣傳等。特別是腺體分泌物,能夠傳達有關個體身份、年齡、性別、繁殖狀態、社會地位和社交群體的信息。

家貓(Felis catus),這個我們熟悉而又神秘的伙伴,其實藏有一個奇妙的世界。你知道嗎?貓咪的肛門腺(anal gland)分泌物中,其實潛藏著一個微生物的宇宙。這些微生物不僅影響著貓咪的體味,還可能是貓咪交流的重要工具。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採集了23隻家貓的肛門腺分泌物,運用基因體學和代謝體學技術,深入探討這些微生物的組成。他們發現,這些微生物群體極其多樣,且每隻貓都有其獨特的微生物組成。

研究中特別關注的是幾種細菌,如乳酸桿菌、變形菌和鏈球菌等。這些細菌不僅多樣,還能產生各種有機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就是貓咪體味的來源。有趣的是,這些體味成分不僅與貓咪的年齡和肥胖度有關,甚至還與它們的居住環境有所聯繫。

科學家還發現,這些微生物之間和它們所產生的氣味成分之間,存在著微妙的相互作用。比如,某些特定的細菌種類與特定的氣味成分有高度的相關性。這意味著,這些微生物可能在貓咪使用體味進行社交交流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研究團隊發現,貓的肛門腺微生物群主要由棒狀桿菌屬(Corynebacterium)、擬桿菌屬(Bacteroides)、變形菌屬(Proteus)、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和鏈球菌(Streptococcus)等屬的細菌所主導。這些細菌在不同貓之間顯示出顯著的差異,並與不同的代謝物(如脂肪酸、酮、醛和醇)有關。特別是,來自Corynebacterium frankenforstense、奇異變形桿菌(Proteus mirabilis)、約氏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johnsonii)和脆弱擬桿菌(Bacteroides fragilis)的四個基因組組裝基因組(MAGs)被強調為進一步研究其在VOCs合成和氣味產生中角色的重要候選者。

研究發現特定細菌種類的豐富度與某些代謝物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例如,產氣莢膜桿菌(Clostridioides perfringens)和流行鏈球菌(Streptococcus equi)這兩種細菌與許多未確定的代謝物呈現負相關。相反地,有五種細菌與九酸(一種脂肪酸)呈現正相關。此外,包括兩種梭菌屬(Clostridium)、三種鏈球菌屬、兩種Ezakiella屬和Fenollaria sporofastidiosus在內的八種細菌與一種支鏈脂肪酸酯(2-甲基丁酸)呈現正相關。

研究還研究了這些微生物群的遺傳組成,以了解與VOCs合成相關的潛在功能。他們使用如同源基因群集(COGs)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組百科全書(KEGG)等數據庫對基因進行註釋。研究人員發現了一些酒精脫氫酶、醛脫氫酶和丁醇脫氫酶等酶的基因。這些酶在將醇轉化為醛和酮、將醛氧化為如乙酸、丙酸或戊酸等羧酸、以及將丁醛轉化為丁醇的反應中起作用。這表明這些微生物群有潛力參與產生多種揮發性化合物。

這項研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理解家貓行為和溝通方式的新視角,也為未來可能的寵物健康研究打開了新的大門。這就像是解開了貓咪的一個小秘密,讓我們對這些寵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親近。

曾有研究指出,人類喜歡與自己微生物組成類似的人;不知道貓咪是否會有類似的情況呢?

參考文獻:

Rojas, C.A., Marks, S.L., Borras, E.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crobiome and volatile compounds in anal gland secretions from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using metagenomics and metabolomics. Sci Rep 13, 19382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45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