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德國蟑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德國蟑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竟然源於亞洲!

 

德國蟑螂的傳播路徑。圖片來源:PNAS

討厭蟑螂的人非常多,包括我在內。牠們到處亂跑、污染食物、飲水,能夠出現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有些人甚至不敢提到「蟑螂」這兩個字,好像只要一提到就會出現似的。

雖然在亞洲,大家比較熟悉的是會飛的大蟑螂(「美國」蟑螂?),但是最近這些年橫行於歐美的「德國」蟑螂也開始出現在亞洲。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是在1776年由林奈氏命名的。很多人認為,既然偉大的林奈氏都說牠是「德國」蟑螂了(germanica),那應該就是源自德國吧?

事實上,林奈氏也會道聽途說,例如為金雞納樹取名,就完全是聽說的。

所以,到底「德國」蟑螂是不是發源於德國?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研究發現:德國蟑螂應該是「亞洲」蟑螂喔!

研究團隊收集了來自17個國家、六大洲共281隻蟑螂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分析以及粒線體COI基因定序。

結果發現:德國蟑螂與亞洲蟑螂(Blattella asahinai)的親緣關係最近,大約在2100年前從亞洲蟑螂分枝出來,演化地點可能是印度或緬甸的人類聚落。

然後,在1200年前,德國蟑螂開始向西往中東傳播,可能是跟隨著伊斯蘭王朝的商業/軍事活動;另外在390年前則跟著歐洲殖民時期的商業活動向東擴展。

數百成千年的傳播與演化,現在德國蟑螂大約可分為六個群體:韓國、中國、印尼、印度、東歐、美國。其中亞洲的三個群體(中國、印尼、印度)的多樣性比較高。

所以,德國蟑螂其實不是源自德國喔!

至於那些會飛的「美國」蟑螂,也不是源自於美國,而是源自非洲與中東...

參考文獻:

Tang, Q., Vargo, E. L., Ahmad, I., Jiang, H., Kotyková Varadínová, Z., Dovih, P., ... & Evans, T. A. (2024). Solving the 250-year-old mystery of the origin and global spread of the German cockroach, Blattella germanica. PNAS, 121(22), e2401185121. https://doi.org/10.1073/pnas.2401185121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不愛吃甜的蟑螂(cockroach)

 

德國蟑螂。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討厭蟑螂的人應該很少吧!筆者甚至曾看過有人說,因為討厭蟑螂,所以也厭惡象徵蟑螂的咖啡色。仔細想想,「蟑螂色」的器物好像真的不算多(原木色的器物不算)。

蟑螂到處爬到處吃,造成公共衛生上的大問題:蟑螂會傳播多種疾病的病原體,包括:麻風分枝桿菌、傷寒桿菌、痢疾內變形蟲、鼠疫桿菌、鉤蟲、腸病毒、肝炎病毒、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以及鏈球菌等。所以大家對蟑螂都是欲除之而後快!

但是打蟑螂太沒效率了,於是就有科學家研究蟑螂之後,針對牠們的食性發明了食餌。食餌是把蟑螂最愛吃的葡萄糖與殺蟑螂的藥劑混和在一起,由於蟑螂就是愛吃甜(愛到雄性蟑螂在交配時也會從tergal腺分泌出有甜味的物質,來吸引雌性蟑螂),加上吸引蟑螂的費洛蒙,蟑螂就會被吸引過來,大吃特吃食餌後,就中毒了!其中尤其是威滅(compact)的獨家秘方最厲害,猶如西毒歐陽鋒一般地流毒無窮,一隻蟑螂吃了食餌,可以毒死N隻蟑螂,真真正正的厲害!

但是經年累月地用食餌滅蟑螂,最近科學家們卻發現一件事:現在的母蟑螂不愛吃甜了!原來食餌把愛吃甜的蟑螂給滅了十之八九,剩下的就是不愛吃甜的蟑螂。

你可能想:糟了!這下我們還能消滅蟑螂嗎?有趣的是,蟑螂變得不愛吃甜,也造成牠們生殖上的問題。剛剛提到,雄性蟑螂會分泌有甜味的物質來吸引雌性蟑螂,然後雌性蟑螂會過去吃,接著雄性蟑螂就會撲上去進行交配。

而對於不愛吃甜的蟑螂呢?當不愛甜的雌性蟑螂嚐到雄性蟑螂分泌物時,牠們在大約三秒的時間就會退卻,造成雄性蟑螂來不及撲上去交配。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說,哈哈!是天要滅這些蟑螂啊!

別高興得太早。科學家發現,現在也出現了會「立馬」撲上去的雄性蟑螂,所以雖然三秒很短,但是卻完全來得及讓這些「快槍俠」們完成交配。也就是說,對蟑螂的生殖產生的影響並不大。

但是如果不愛吃甜的蟑螂越來越多,以後食餌豈不是就沒用了?是的,所以現在科學家們在想其他的方法要吸引蟑螂來吃食餌。看情形,人與蟑螂的大戰,還沒有走到最後一章。

參考文獻:

NY Times. Cockroach Reproduction Has Taken a Strange Turn.

2016年7月21日 星期四

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體有「異香」的關鍵在腸內菌

德國蟑螂。圖片來源:wiki

蟑螂實在是非常惹人討厭,而在眾多蟑螂中,尤以德國蟑螂(Blattella germanica)最惹人厭煩。不過,雖然名為德國蟑螂,牠其實原產於北非,是居家蟑螂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體長約為1.1到1.6公分)。

雖然德國蟑螂不怎麼會飛,但牠卻是蟑螂裡面最會生的。德國蟑螂一年可發生三、四代,產生兩萬顆卵。研究發現,德國蟑螂過著群聚生活,和其他蟑螂接觸可以加速若蟲的發育與性成熟。而且,群聚生活以幫助牠們更容易找到配偶與躲避敵人。有意思的是,德國蟑螂的性費洛蒙並不具有揮發性,一定要靠著以觸角接觸後,才能辨認出對方以完成終身大事。那麼,蟑螂們是如何在孵化後找到彼此的呢?

讀者可能會猜,是費洛蒙(pheromone)。過去的研究發現,費洛蒙的確在這方面有一些角色。蟑螂的表皮以及唾腺會分泌物質,這些物質對於蟑螂的群聚行為會產生影響:表皮所分泌的碳氫化合物會讓牠們想要聚在一起,而唾腺分泌的物質卻會使牠們四散(分散費洛蒙)。不過,除了蟑螂自己分泌的物質以外,最近的研究發現,蟑螂的便便裡面的化合物所發出的氣味,也可以幫牠們找到彼此,而且這便便的氣味主要來自於腸內菌。

存在在蟑螂便便裡的化合物有超過150種,包括了由直腸腺(rectal pads)所分泌的費洛蒙,與約有57個小分子的羧酸(VCA,volatile carboxylic acids)等等。

由於在其他的昆蟲中(如果蠅與蝗蟲)都可以觀察到腸內菌會影響到費洛蒙的產生,來自北卡(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想了解腸內菌對於蟑螂的群聚行為是否有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無菌的蟑螂便便裡,這些VCA有31個完全消失或只剩下不到一半的量,而這些裡面又有15種濃度相差了20倍。只有三個化合物在無菌蟑螂的便便裡含量高於控制組;而無菌蟑螂的便便完全無法吸引蟑螂(一齡與五齡若蟲)們。

這代表了,在無菌蟑螂便便中消失或大量減少的化合物,才是吸引蟑螂們的關鍵所在。於是研究團隊將在無菌便便中含量變得最低的六個化合物(包括3-甲基丁酸 3-methylbutanoic acid、戊酸 pentanoic acid、琥珀酸 butanedioic acid、苯甲酸 benzoic acid、苯乙酸 phenylacetic acid與3-苯基丙酸 3-phenylpropanoic acid)配成藥劑進行測試。

結果發現,蟑螂們對於這個藥劑非常感興趣。當研究團隊把蟑螂的腸內菌個別接種回去無菌蟑螂肚子裡的時候,其他的蟑螂就開始對這些便便有興趣了;而且當他們把其中六種細菌混合後接種回去,蟑螂們的反應更好!不過若與有全套的腸內菌的「原味」便便來比較,若蟲們更愛「原味」便便囉!

這些細菌是哪六種呢?它們包括了腸球菌屬的Enterococcus avium、魏斯氏菌屬的Weissella cibaria、綠膿桿菌屬的Pseudomonas japonicaP. monteilii、還有鮑氏不動桿菌屬的Acinetobacter pittii等。其中,只要接種了腸球菌屬的E. avium以後,若蟲們就會開始被便便的氣味吸引了。

過去使用甜味餌誘捕蟑螂,已經造成現在的蟑螂演化成變得比較不愛甜味;或許未來可以從這些VCA中找出好的組合,來取代甜味餌作為捕食蟑螂的藥劑喔!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Ayako Wada-Katsumata et. al., 2015. Gut bacteria mediate aggregation in the German cockroach. Proc. Natl. Acad. Sci. USA. doi: 10.1073/pnas.1504031112

朱耀沂著。2009。朱耀沂之蟑螂博物學。ISBN 9789862162651。

Ayako Wada-Katsumata, Jules Silverman, Coby Schal. 2013. Changes in Taste Neurons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an Adaptive Behavior in Cockroaches. Science. 340(6135):972-975 DOI: 10.1126/science.123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