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動物書房】陪伴你身邊的牛

母牛與剛出生的小牛。圖片來源:Wiki

你每天的早餐,是豆漿油條還是麵包牛奶、或者是三明治配奶茶呢?是的,加了牛奶的食品早已是台灣民眾食物選擇之一了;雖然台灣政府從1955年便開始發展乳業 ,但牛奶在1960年代的台灣還不是很普遍喔!在當時親人朋友住院帶奶粉去探病,還是被認為是很有誠意的伴手禮呢!

除了牛奶以外,牛肉麵也是台灣美食之一;其實早期台灣因為需要牛幫我們耕田,所以以前台灣人是不吃牛肉的。直到二戰之後,由於隨國民政府來台灣的「外省人」有吃牛肉的習俗,於是台灣人就慢慢的學會吃牛肉、煮牛肉麵了。現在台北市每年都會舉辦「牛肉麵節」,比賽到底哪一家的牛肉麵煮得好吃呢!事實上,牛除了提供勞力(耕田、拉車載貨)、牛乳、肉類之外,牛皮可用來製造皮包、皮鞋,牛角可以作梳子,真的是萬用的動物喔!

我們如此依賴的牛(正式的名稱為家牛),大約是在一萬零五百年前,分別在土耳其東南部 與巴基斯坦 馴化。土耳其東南部馴化的,成為歐洲牛;而在巴基斯坦馴化的,就是現在的印度瘤牛。印度瘤牛與歐洲牛的共祖則是1627年已經滅絕的原牛,從原牛開始,人類依據自己的需要為牛進行育種,產生了乳牛、肉牛、役牛等品系。等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之後,歐洲人又將牛帶到美洲,產生更多不同的品系:如德州長角牛,角尖到角尖可超過兩公尺。

因為人類與牛這麼早就開始生活在一起,除了拉車以外,當然也有與牛相關的活動。提到與牛相關的活動,大家應該會馬上想到西班牙鬥牛吧!不過最早與牛相關的活動可不是西班牙的鬥牛,而是發生在青銅時代米諾斯文明(公元前3650年—前1400年)的「躍牛」喔!「躍牛」被認為是對牛表達崇敬的一種儀式,躍牛者要從牛的前面跳起、抓住牛角,藉著牛甩頭的力量越過牛背。雖然米諾斯文明早已消失,但現在法國東南部還是有躍牛的習俗,只是多半都使用母牛而不是公牛了。

雖然台灣人曾經因為需要牛提供勞力而不吃牛肉,但是近代台灣牛的品系其實並不是台灣「土牛」(如果有這個名稱的話)!台灣最早只有奔跑在山中的「山牛」,這些牛的野性很重,沒有辦法幫忙耕田、拉車;荷蘭人來了以後,原本也想直接用台灣的牛,卻發現這些「山牛」難以馴服,便由爪哇等地引進水牛,從此便逐漸改變台灣牛的生態。當時跟隨鄭成功來台灣的盧若騰曾在詩中寫「海東野牛未馴習,三人驅之兩人牽;驅之不前牽不直,僨轅破犁跳如織。」來形容台灣的牛有多麼的不聽話 !

或許是因為台灣的山牛這麼兇,使得台灣人提到地震就說是「地牛翻身」;根據日治時代研究原住民族文化的伊能嘉矩等人的資料,認為地震是因為地底下的牛抖毛的說法,存在與許多原住民族的傳說中。後來這部份的傳說融入漢人的文化,於是地震就成了地牛翻身了 。

雖然中國人在殷商時期(公元前1571-1046年)的晚期已經有由馬駕的戰車,不過當時也已經有牛車了。到了先秦時期,便已經有配備雙轅的牛車。雖然牛的速度不如馬、但耐力較佳,所以牛車的用途主要用於長程、大量的運輸;也因為牛車較馬車舒適且有遮蔽,人在牛車裡可以或坐或躺,在東漢末到魏晉時期,牛車曾一度蔚為時尚,連東晉名臣王導(276-339)也駕過牛車喔!《晉書‧王導傳》裡面提到,王導的妻子曹氏不許他納妾,但王導還是偷偷娶了幾個藏在別的地方;曹氏知道了要去看,王導便親自趕著把小妾們用牛車載走,還怕牛跑太慢被曹氏趕上,拼命用拂塵趕牛呢 !以牛車作為載人的用具直到隋唐以後才式微,宋朝開始牛車便轉為載貨專用了 。

別看牛好像慢吞吞的,歷史上的牛還曾經拯救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呢!公元前284年,燕、趙、韓、魏、秦五國聯軍攻齊,其它四國取得勝利撤退後,燕國主將樂毅還是繼續攻打,到最後只剩下即墨與莒兩城;公元前279年,即墨城守田單以反間計促使燕惠王以騎劫取代樂毅,進而向燕軍詐降讓他們疏於防範後,便於夜間用牛千餘頭,牛角上縛上兵刃,尾上縛葦灌油,以火點燃,猛衝燕軍,並以五千勇士隨後衝殺,大敗燕軍,殺死騎劫,田單乘勝將被燕國佔領的土地都搶回來 。雖然火牛陣這麼好用,但因為牛並不能訓練來衝鋒,火牛只不過是利用牛怕痛狂奔逃命的特性而已,所以火牛陣只適合「出奇不意」;如果對方有防備就不靈光囉!在南宋紹興元年,秀州水賊邵青又想用田單火牛陣來對抗朝廷軍隊;宋朝的主帥王德聽說邵青徵集耕牛,就知道他要用火牛陣,便以靜制動,等牛衝過來的時候便朝著火牛萬箭齊發,受傷的牛反而掉頭衝入邵青陣中,踩死士兵不計其數,於是王德便一舉平定了叛亂 。據說到了二十世紀,在1944年11月2日的桂林防守戰中,日軍也使用了「火牛陣」來破解中華民國軍隊佈下的地雷 。當然隨著武器、戰術的現代化以及農業的進步,如果現在要用火牛陣,只怕根本就找不到那麼多牛吧。

牛雖然具有可任重致遠的特定,但牛也以固執的個性聞名。因此,俗諺用「牛脾氣」來形容倔強而執拗的人;另外我們也常用「牛角尖」來形容不值得研究的小問題。台語俗諺也用「牛牽到北京還是牛」用來形容固執不知變通的人;不過,因為牛勤奮的特質,所以台語俗諺還有「想作牛不怕沒有犁可拖」用來激勵:只要勤奮努力,不怕沒有工作。

從一萬多年前就陪著我們的牛,最近這些年卻忽然成了「壞人」!怎麼說呢?原來牛是反芻動物,吃東西時一開始並不咀嚼而是吞到瘤胃,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再吐出來慢慢嚼爛、吞回去到重瓣胃與皺胃去發酵;發酵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甲烷,而甲烷正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溫室氣體」之一 !因此,畜牧業被認為是造成全球暖化的「兇手」之一!當然沒有消費就不會有生產的需要,也因此聯合國在2010年時就呼籲大家要吃全素 ,但說來容易做來難,只能說大家要盡力而為就是了!

(本文刊登於2018年幼獅少年三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