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鉤蟲(hookworm)可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鉤蟲的幼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鉤蟲(人類病原為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 或美洲板口線蟲 Necator americanus)是一種引起血液感染的腸道蠕蟲。第三階段幼蟲(L3)通過赤腳步行者的皮膚進入宿主,在循環系統中到達肺部,離開小靜脈並進入肺泡。然後,它們沿著氣管行進,在那裡透過咳嗽、吞嚥進入小腸。在小腸中,幼蟲蛻皮進入第四階段(L4)成蟲。成蟲在宿主體內交配、產卵,然後在宿主的糞便中傳播到環境中,從而再次開始循環。在缺乏足夠的水和衛生設施的國家,鉤蟲病(ancylostomiasis)是常見的感染。當患者體內有大量鉤蟲存在,這些鉤蟲會在宿主的腸壁吸走血液,造成貧血。傷口也會造成十二指腸潰瘍。

過去有研究發現,鉤蟲(以及蛔蟲)會透過改變宿主的免疫系統,讓宿主的第一型T細胞反應(TH1)受到抑制,好讓自己可以住得更安心。這就讓一些科學家想到,對於難纏的自體免疫疾病,是否可以透過寄生蟲的感染來調節病人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呢?

聽來有點瘋狂,但諾丁漢大學的研究團隊真的這麼做了。他們找了71名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其中一半讓他們被25條鉤蟲感染,另一半則作為控制組。

結果發現,實驗組的病人的症狀(視力問題、暈眩、疲倦)達到部分或全部改善。研究團隊還發現,在九個月的觀察期中,超過一半的實驗組病人大腦中的疤/病灶(多發性硬化症病人的典型症狀)沒有新增。而實驗組病人體內的調節T細胞(regulatory T cell)比例也上升了,這在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人體內是從未看過的。調節T細胞可以控制體內的免疫系統、防止免疫系統失控,它們的比例上升顯然是好事。

是否未來真的可以用鉤蟲來治療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以目前只測試了71人來看可能還太早,但歷史上不但有先例,還曾因為開發類似這樣的治療法獲頒大獎喔!1927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就是頒給了以瘧原蟲治療梅毒感染的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1857-1940),所以你說這想法是否瘋狂?只怕未必吧!

參考文獻:

Radu Tanasescu, Christopher R. Tench, Cris S. Constantinescu, Gary Telford, Sonika Singh, Nanci Frakich, David Onion, Dorothee P. Auer, Bruno Gran, Nikos Evangelou, Yasser Falah, Colin Ranshaw, Cinzia Cantacessi, Timothy P. Jenkins, David I. Pritchard. Hookworm Treatment for Relapsing Multiple Sclerosis. JAMA Neurology, 2020; DOI: 10.1001/jamaneurol.2020.1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