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最近(2021年九月)有網紅找了一些打完第一劑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的民眾去醫院自費抗體,號稱「民眾有知的權利」,認為這樣可以告訴(暗示?明示?)大家什麼疫苗比較好(抗體產生的量比較多)。
我是沒有看到相關的文章啦(大概是我同溫層很厚),但是對於本來就要打兩劑的疫苗,打完第一劑就跑去驗抗體,這有意義嗎?更何況,抗體的產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圖片來源:WHO網站 |
上圖擷取自WHO,可以看到圖上顯示的是接觸到抗原(可能是受感染、可能是打疫苗)後身體的反應。橫軸是接觸到抗原後的天數,縱軸是抗體的量。可以看到一開始接觸到抗原,會先經歷一段「lag time」(藍線),在這段時間,我們的免疫系統正在認識抗原並試圖作出反應,所以如果在這段時間去抽血驗抗體,要不就是產生的抗體量極少、要不就是完全沒抗體。接著進入初級反應(primary response),這時候抗體的量開始上升,但注意看縱軸的抗體量,可以看到座標不是線狀的,而是指數型的,也就是說這段時間抗體的產生是「一眠大一寸」,一天一個樣,所以這時候差一天就會差很多。
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抗體的產生開始下降。這時候也是下降得很快。然後若再次遇到抗原(第二次感染或接種第二劑),這時候啟動的次級反應,所產生的抗體量比第一次接觸到抗原時要多很多,反應得也更快。
而且,初級反應與次級反應的量之間,並沒有一定的比例。沒有說初級反應比較強,次級反應就一定比較強這回事。唯一能確定的是,同一人的次級反應一定比初級反應強。
但是這只是抗體反應(體液免疫)。免疫反應還包括了細胞免疫,但是細胞免疫反應並不容易測量。
如果不相信我說的,可以參考2021/09/19下午兩點記者會羅一鈞羅副的說明:
從17分鐘開始看到23分30秒。
●基本上,第一劑打完後驗抗體,因為不同人、同一人不同天之間抗體的變化會很大,而且本來目前台灣市面上的疫苗都要打兩劑,所以驗第一劑沒有意義。(羅副說,依照文獻,即使是目前抗體上升的最快的BNT,在打完第一劑以後的第二週到第三週之間,數字也可以從十幾到數千之間,且跟第二劑打完後到底會產生多少抗體也沒有一定的關係)
●目前市面上的抗體試劑,並不是檢驗中和抗體(真的有保護力的部分),只能純粹供參考用。更何況,抗體只是所有免疫反應中的一環,細胞免疫反應就無法從這個過程中驗出。
●到底會不會開放驗抗體,週三(2021/9/23)會討論,目前是朝向開放,但須有配套的說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