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

基因注定我愛你,對烏鴉亦為真?

 烏鴉擇偶靠視覺,視覺擇偶靠基因?
圖片來源:Science Daily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相信大家的中學時代應該跟筆者一樣,都背過這句英文格言;最近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烏鴉在擇偶時,也喜歡選擇看起來像自己的烏鴉。在一項由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主導的大規模基因組研究中發現,這種行為可能是受到他們的基因影響。而這樣的行為,也顯示了在分離的族群中的一個可能的共同的進化路徑,最後會使分離的族群演化為新種。

驅動生物多樣性背後的力量什麼?一個半世紀前,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認為,物種受進化改變。現在,我們知道,生物體各種功能與特徵是經由基因決定。然而,新種如何經由輕微的基因變化出現,目前仍然沒有答案。

研究人員利用了一個鳥類系統,來作為破解物種形成的遺傳基礎的演化模型。 在烏鴉屬(Corvus)中的raven和crow的羽色有兩種:一種是斑駁的羽色圖案;另一種則是常見的全黑羽色。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在進化光譜中的全黑烏鴉(Corvus [Corone] corone),以及灰色連帽烏鴉(C. [c.] cornix)。這兩種烏鴉仍然在橫跨歐洲和亞洲的之間的雜交區進行雜交。

雜交區是自然進化實驗,在那裡可以研究物種形成的早期過程。在那裏黑色和灰色烏鴉接觸,在過去100年形成了一個相當狹窄(15-150公里)但穩定的混合區。以前的小規模的遺傳分析表明,腐肉和連帽烏鴉之間的不同極小。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著手尋找那個使雜交區穩定,並最終保持腐肉和連帽烏鴉一直是不種的決定性的差異。研究人員使用的方法包括:產生基因體的骨幹、針對許多個體進行全基因組的群體遺傳學分析、測量年輕的烏鴉在受控條件下的基因表現、觀察增長中羽毛毛囊的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等。

研究人員發現,基因表達的差異,幾乎完全是在羽毛毛囊要將顏色沉積到羽毛的階段就已經出現。跟顏色相關的基因組,在黑烏鴉裡面表現得比他們的灰色同伴高。進一步檢視超過十億個鹼基對的結果,顯示了兩者之間的差異很小。只有82個鹼基對的不同具有意義,其中81個集中在參與​​羽毛顏色和視覺感知的基因中。這也符了所謂的色彩媒介隔離假說(hypothesis of color-mediated isolation)。

約亨·沃爾夫(Jochen Wolf)認為,這個發現表明與性擇相關的遺傳,可能是透過與遺傳連結的感官感知達成的。在演化上,對於許多其他透過視覺導向進行擇偶的種類,透過這樣的機制使分離群體演化出新種,可能是一種常見的機制

筆者按:我們常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也常說「看對眼」。原來連看對眼也受到基因控制嗎?

參考文獻:

2014/6/19. Science Daily. The genes tell crows to choose partners that look like themselves -- ScienceDai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