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0日 星期一

「一樹梨花壓海棠」到底是誰寫的?

 昨天(8/9/2020)在查關於鴛鴦與鸂鶒(唸做西斥)的資料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了某個網站提到「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的出處。原文節錄如下:

宋代詞人張先,其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蘇東坡對其詩曰:「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從小就聽過「一樹梨花壓海棠」這句詩,也知道是用來比喻老夫少妻,這句詩其實也不能算不雅,但是相當有惡趣味。

看到這句詩是蘇軾作的,也沒有想太多,就隨手跟臉友們分享了。後來有位朋友來私訊,提到這首詩可能不是蘇軾作的。

當然網路的資料有時就是會以訛傳訛,而朋友的私訊裡面也提供了一點資料可供查證,不過我還是先查了一下蘇軾與張先的生卒年月。

張先生於西元990年,卒於1078年;蘇軾生於西元1037年,卒於1101年。所以張先的確有活超過八十歲、兩個人生存的年代也有重疊。當然我對兩人的生平不熟,不確定他們是否互相認識(感覺要做這種戲謔的詩,應該要夠熟才行),但如果是熟人,蘇軾應該是張先的小友。

友人提供的「一樹梨花壓海棠」維基條目裡提到,

此片港台中文譯名「一樹梨花壓海棠」乃出自中國古代民間詩句,最早可見於明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九十七「王寵」條中所載浙人嘲老來納妾者之詩句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當。紅綃帳裡求歡處,一朵梨花壓海棠。」[2]經學者考證,「一樹梨花壓海棠」句並非如傳言所指出自北宋蘇軾所作、用來調侃好友張先在八十歲時迎娶十八歲小妾的一首七言絕句[註 1],而只是後人比附蘇軾所致。

所以我就去查了維基文庫,感謝維基文庫裡面有《堯山堂外紀》,搜尋《堯山堂外紀》果然在卷九十七「王寵」裡面有這麼一段:

王宠
 〈〔字履吉,号雅宜,苏州人。嘉靖间贡士,清夷恬旷,与物无兢,人拟之黄叔度云。〕〉   王雅宜《嘲六十再娶》诗云:“六十作新郎,残花入洞房。聚犹秋燕子,健亦病鸳鸯。戏水全无力,衔泥不上梁。空烦神女意,为雨傍高唐。”〈(浙人有嘲年六十三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云:“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堂。”)

另外在維基百科「一樹梨花壓海棠」的條目裡還有提到另一個新聞連結「陳福康. 也來談「一樹梨花壓海棠」」:

也来谈“一树梨花压海棠” 
陈福康 
陈福康 
读《书城》九月号祝淳翔先生的《也谈“一树梨花压海棠”》,我完全同意祝先生说的,“一树梨花压海棠”一句诗意境虽佳,但用词鄙俚,格调不高,“压”字尤嫌轻薄恶俗。从祝先生文中得知,居然今有杨振宁的朋友将这句诗译成英法韵文,以赠晚年新婚的杨先生,此人之心不可知矣!而祝先生欲一探究竟,将此句诗的出处弄个水落石出,也引起我的兴趣。作为谈资,我也写写自己泛览群书时之所见,以供各位看官参考,聊博一粲。 
祝先生旁征广引,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其“出典似乎可以上溯至清初”;而我则以为至迟在明代就已经有了。 
例如,明人蒋一葵,常州人,字仲舒,明末举人,万历中任灵川知县,著有《尧山堂外纪》,万历年间有刻本。其书卷九十七《国朝》记明人王宠(字履吉,号雅宜,苏州人,嘉靖间贡士)有诗:“王雅宜《嘲六十再娶诗》云:‘六十作新郎,残花入洞房。聚犹秋燕子,健亦病鸳鸯。戏水全无力,衔泥不上梁。空烦神女意,为雨傍高唐。’”诗末有注,不知是王宠原注呢,还是蒋一葵所加者,其中即出现“一朵梨花压海棠”:“浙人有嘲年六十三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云:‘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 
又如,明末范凤翼(1575—1655),南通人,字异羽,万历戊戌进士,南明福王时官至光禄少卿,入清为遗民。其《范勋卿诗集》卷十八有《赠李处士八十一岁纳妾》,即出现“一树梨花压海棠”:“二八娇娥九九郎,萧萧白发伴红妆。扶鸠笑入鸳鸯帐,一树梨花压海棠。”此书今见明末崇祯刻本。 
祝先生文中已引清初褚人获《坚瓠集》卷一《嘲老人娶少妇》一条:“浙中有年六十三娶十六岁女为继室者,人嘲之曰:‘二八佳人七九郎,婚姻何故不相当。红绡帐里求欢处,一朵梨花压海棠。’”观上文可知,褚氏即抄自明蒋氏《尧山堂外纪》。而祝先生文章没有再引褚氏此段话后紧接着的一段话:“《陈后山诗话》亦载绝句云:‘偎他门户傍他墙,年去年来来去忙。采取百花成蜜后,为他人作嫁衣裳。’王雅宜七十娶妾,许高阳嘲之曰:‘七十做新郞,残花入洞房。聚犹秋燕子,健亦病鸳鸯。戏水全无力,衔泥不上梁。空烦神女意,为雨傍高唐。’”褚人获七搭八搭,居然将蒋一葵所记的王宠取笑别人的《嘲六十再娶诗》,误说成是许高阳嘲讽王氏本人七十娶妾之诗!而据我考证,王宠其人享年仅四十而已! 
而祝先生文中未引褚氏《坚瓠集》三集卷四之《集唐嘲续娶》,那可是大损失了。因为在这一则里有十首出现“一朵梨花压海棠”的诗(其中一首是:一朵梨花压海棠,有时颠倒着衣裳。风尘荏苒音书绝,天上人间两渺茫。)可是,褚氏所谓“集唐”,但这句“一朵梨花压海棠”却并不是唐诗啊。 另外,我在清末和邦额《夜谭随录》(民初刻《笔记小说二十种》本)卷一《梨花》也看到有“茂先作《梨花开》四绝寄示公子,有‘一树梨花压海棠’之句,用成句恰妙,公子和韵报之”的记述等。就不多写了。

所以,到底「一樹梨花壓海棠」是出自於誰的手筆,這可能很難查證。我對蘇軾的作品不熟,據說這句詩並沒有出現在他的作品集裡面?所以到底是誰寫了這句帶些惡趣味的詩,大概就沒人知道了。

回頭說到鴛鴦與鸂鶒,根據手邊的資料,現在認為的鴛鴦其實古名鸂鶒,而古代的鴛鴦指得是赤麻鴨。赤麻鴨的確是終身一夫一妻的,反而是鴛鴦(鸂鶒)雄鳥在交配後就離開雌鳥另結新歡,留下雌鳥一個人照顧一窩的小寶寶。所以對鴛鴦的想像,不過只是想像罷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