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
北美極地區早期的文化包括了Saqqaq或稱前多塞特(Pre-Dorset )文化和多塞特文化,構成了古愛斯基摩人(the Paleo-Eskimo)的傳統文化;而多塞特文化又被進一步劃分為三個階段。在考古記錄中可見,所有這些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特質都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文化之間,也有幾個時期的北極是無人居住的。這些事實都使得考古學家想到,是否過去曾有幾波移民從西伯利亞遷徙到阿拉斯加,或者美洲原住民是否曾經遷移到北極。
雖然該地區長期以來一直深受考古學家研究,卻少有人知道它的基因史前史。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發現,古愛斯基摩人(大約從5000年前就住在北極一直到約700年前滅絕)是獨立於另兩波移民--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s,在更早的時候就越過白令海峽)和因紐特人(Inuit,幾千年後來自西伯利亞的北極區)的一群移民。也就是說,由古至今,北美極地區總共有三波移民入住。
研究表明,在基因層面上,所有不同的古愛斯基摩人文化都屬於同一族群。但是,他們與圖勒文化並不密切相關,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這兩個群體之間曾發生過同化。研究團隊同時還確定了古愛斯基摩人也不是美洲原住民的後裔。遺傳學的證據顯示,從西伯利亞遷徙到美洲和北極的移民至少有三波:首先是今天的美洲原住民,接著是古愛斯基摩人,最後則是現代因紐特人。
這項研究清楚地表明,古愛斯基摩人在近乎隔離的狀態生活了超過4000年,在此期間他們的文化發展得如此多元,導致一些人認為他們是不同民族。但是,雖然工具和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出多樣性,在考古學上常常認為,這並不一定是新族群的移入,也可能是遷移的結果。在北美極地區族群的遺傳學的證據,也支持這一論點。
從本質上講,新世界北極過去有連續兩波基因上不同的族群進入,發展出三個獨立的文化。通過這項研究,研究團隊了解到在最具挑戰性的環境中,現代人類如何成功入住,如何解決文化與基因延續的問題,並呈現北極是如何被人居住的全貌。
這個研究成果推翻了古愛斯基摩人代表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也推翻了美洲原住民是今天的因紐特人的直系祖先的猜測。它同時也否定了在1902-03滅絕的格陵蘭人(住在東海岸或加拿大Sadlermiut,從南安普敦島的哈得遜灣),是倖存的多塞特人的理論。遺傳學上的證據顯示,這個族群是具備多塞特文化特質的因紐特人。
這項研究無法解決的問題是,為什麼古愛斯基摩人的消失,正好與因紐特人開始定居北極在同一時間發生。毫無疑問的,因紐特人的祖先(在1000年前越過白令海峽,並在大約700年前到達格陵蘭)在技術上是較為卓越的。 但由於缺乏相關的佐證資料,使得研究團隊無法斷定這兩個族群的更替是否有關聯。
在因紐特人「前人」,十有八九指的是古愛斯基摩人的故事。在神話中,它們被稱為「TUNIT」或「Sivullirmiut」,意思是「先來的居民」。根據這些神話,他們是比因紐特人高大又強壯的巨人,但容易受到新住民(因紐特人)的驚嚇。
自從1925年在北美極區發現古愛斯基摩文化以後,考古學家對於他們與現代因紐特人的祖先(圖勒文化)的關係一直感到迷惑。在十四到十五世紀之間,古愛斯基摩文化迅速地被取代,唯一留下的痕跡是因紐特神話中的「TUNIT」,以及多塞特技術的一些元素的引用。新的基因組研究成果,發現古愛斯基摩和因紐特人是在基因上完全不同的兩個族群,他們在東西伯利亞有各自獨立的起源,解決了爭論了近一個世紀的北極考古懸案。除此之外,古愛斯基摩人在極區東部保持孤立了千百年,與美洲原住民、諾斯人(Norse,於十到十四世紀生活在格陵蘭的挪威人)、或其他歐洲人都沒有顯著混血的現象。
參考文獻:
2014/8/28. Prehistoric migrations: DNA study unravels the settlement history of the New World Arctic. Science Dail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