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學人說話的鳥有許多種類,但是牠們都分佈在鸚鵡形目(Psittaciformes)、雨燕目(Apodiformes)、以及雀形目(Passeriformes,俗稱鳴鳥songbirds,八哥就是其中的一種)中。除了鳥類以外,哺乳類如大象、瓶鼻海豚、殺人鯨以及港海豹(Phoca vitulina)也都曾被觀察到模仿其他動物的叫聲,但哺乳類中最厲害的「跨界聲優」,還是要首推人類(Homo sapiens)。
其實學「別人」說話是模仿(imitation)行為的一種,而模仿與即興創作(improvisation)對發聲學習(vocal learning,指修改所產生的聲音的音響和/或句法特徵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發聲學習是語言裡不可或缺的行為,我們要先能夠發出複雜的聲音,才能進行更複雜的溝通、提升社會的凝聚力以及進行文化傳承。
目前,只有在五種(類)的哺乳類以及三大類(如上)的鳥類中發現複雜的發聲學習行為:哺乳類除了前述的人、大象、鯨豚類(cetaceans)、鰭足類(pinniped,海獅與海豹)以外,還有蝙蝠。
在所有這些具備複雜的發聲學習行為的動物中,只有人、鸚鵡形目的鳥類,以及雀形目中的鴉科(Corvidae)的「跨界」學習(模仿其他動物的叫聲)能力較強。而人以外的這些「跨界」的聲優中,鸚鵡的學習能力又是最強的。
雖然過去曾針對雀形目以及雨燕目的鳥類進行他們大腦中的發聲系統(song system)的研究,但真正的超強跨界聲優--鸚鵡--卻只針對虎皮鸚鵡(budgerigars,如下圖,Melopsittacus undulatus)進行研究。
虎皮鸚鵡。圖片來源:wiki |
來自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研究團隊,為了要了解究竟為何鸚鵡能成為卓越的跨界聲優,他們研究了虎皮鸚鵡大腦的基因在歌唱時與不歌唱時的表現、追蹤不同腦區之間的連結性,並與其他鸚鵡以及雀形目、雨燕目的鳥類做比較後發現,原來鸚鵡之所以能成為動物界的超強跨界聲優,是因為他們腦中的發聲系統跟其他的鳥類不同。鸚鵡的發聲系統除具備了三類鳥兒們都有的發聲核心系統(core song system)之外,還有外殼(shell)系統。
啄羊鸚鵡。圖片來源:wiki |
外殼系統不只是不存在於雀形目與雨燕目的鳥類腦中,甚至在研究團隊針對不同種類的鸚鵡進行比較時,也發現在不同種的鸚鵡中也有不同。如紐西蘭的啄羊鸚鵡(kea,Nestor notabilis,如上圖)只具備有不完全的外殼系統。在不同種類鸚鵡的研究結果顯示了,鸚鵡獨有的發聲系統可能在至少在兩千九百萬年前就獨立演化出來了。
研究團隊認為,發聲系統的核心與外殼之間的相對大小,能夠反映個別鳥種的發聲學習與認知能力。虎皮鸚鵡的跨界學習能力超強,根據資料,1994年逝世的「帕克」(Puck),能說1,728個字,是目前鳥界紀錄保持者。至於只有不完全外殼系統的啄羊鸚鵡呢?筆者查了一下資料,似乎並沒有牠會學其他生物發聲的紀錄,倒是有許多關於這種鳥超強好奇心的記載。網路上有些鸚鵡甚至看來具備了一些對話能力(如帕克就可以自行重組句子),但究竟這是認知能力的展現,或只是長久學習的條件反射?大概有賴於後續的研究了。
(本文版權為台大科教中心所有,其他單位需經同意始可轉載)
參考文獻:
M. Chakarborty et. al., 2015. Core and Shell Song Systems Unique to the Parrot Brain. PLOS ONE. 10.1371/journal.pone.011849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