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5日 星期一

是否有所謂的「查核效應」?

 

圖片作者:ChatGPT

假信息(misinformation)滿天飛,許多書籍都教導我們,遇到不確定的信息時,要查核。如何查核?通常都會建議大家上網搜尋。

上網搜尋無非就是用搜尋引擎(search engine)。無論是google、bing、百度,打開首頁,輸入關鍵字,按下enter,搜尋就開始了。

只是,有人關心過搜尋是否也會產生什麼影響嗎?

最近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的研究,提醒了我們,搜尋引擎也會對閱聽人產生許多影響。由於許多書籍與論文都強調使用搜尋引擎進行查核,搜尋引擎在協助公眾篩選和驗證線上內容方面,已經成為21世紀的門戶守衛。隨著網路上信息量的增加和傳統資訊門戶作用的減弱,越來越多人依賴搜尋引擎來驗證新聞的真實性。

研究團隊主要探討線上搜尋對於假新聞信任度的影響。透過五項實驗,研究團隊發現,當人們使用線上搜尋來評估新聞的真實性時,尤其是假新聞,這實際上會增加他們相信這些新聞的可能性。這一效應主要集中在那些搜尋引擎返回低品質資訊的人身上。此外,搜尋線上資訊同樣會增加人們對真實新聞的信任度,尤其是來自低品質來源的真實新聞,但對主流來源的真實新聞則沒有一致的證據顯示會增加信任度。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透過隨機控制試驗,招募了3006名美國受訪者,他們被要求評估三篇新聞文章的真實性,這些文章來自主流和低質量來源。結果顯示,被鼓勵進行線上搜尋的參與者比未進行搜尋的參與者更有可能將假新聞評為真實。

此外,研究還探討了「資料空白」理論,這是指當個體對於新近發布的假新聞進行線上搜尋時,搜尋引擎可能返回的是低品質而非可信的信息。這些資料空白可能因為低品質發布者使用特定的搜尋引擎最佳化技巧或者鼓勵讀者使用特定查詢詞而產生。這些策略可能導致用戶在搜尋引擎上接觸到單一而不可靠的觀點。

研究團隊還使用了數位追踪資料來衡量搜尋對假新聞信任度的影響。結果發現,相較於控制組,處理組中接觸到至少10%不可靠新聞網站的參與者更可能相信假新聞,而那些只接觸到高質量新聞網站的參與者則沒有這種傾向。

此外,研究團隊還考察了導致人們接觸到低質量新聞的可能原因,包括意識形態一致性和數位素養水平。發現低數位素養水平的人更可能使用導致接觸低質量搜索結果的搜尋詞。

最後,研究也發現,搜尋對於真實新聞的信任度也有影響。在多個實驗中,搜尋增加了正確評估真實新聞為真實的概率,尤其是在還未對新聞真實性進行評估前進行搜尋的情況下。

由於研究團隊發現低數位素養的人更可能使用導致低品質搜索結果的搜尋詞。這種情況會使他們更容易接觸到不可靠的觀點。由於他們在搜索過程中遇到的是低質量或具有誤導性的信息,這增加了他們被誤導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尤其在對於新近發布的新聞或信息進行搜索時更為明顯,因為這類信息的可靠事實查核往往需要時間,而搜索引擎可能首先顯示的是那些利用搜索引擎最佳化技術的低質量來源。

也就是說,在鼓勵大家多做事實查核之前,提升數位素養可能更重要。教育和培訓應當著重於改善人們的信息評估技能,教導他們如何有效地使用搜索引擎,以及如何辨識和篩選可靠與不可靠的信息來源。 研究團隊指出,媒體素養計劃需要基於經過實證測試的策略,並且搜索引擎公司需要對於識別出來的挑戰投入解決方案。這意味著,除了個人層面的數位素養提升,還需要有結構性的改變,比如改善搜索引擎的算法,使其更好地識別和篩選資訊,並提供更可靠的搜索結果。

研究團隊也發現接觸到不可靠新聞網站的人更容易相信假新聞,但現實是我們沒辦法干預人們看什麼。直接干預人們接觸哪些新聞來源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同時也涉及到言論自由和個人選擇的問題。然而,有幾種方法可以幫助減少人們接觸不可靠新聞網站的風險,同時提高大眾對信息質量的識別能力:我們可以透過教育系統和公共媒體素養活動,教導人們如何辨別可靠的新聞來源和假新聞,以及如何批判性地思考他們所接收到的信息;政府可以鼓勵這些平台提高對假新聞和誤導性內容的識別能力,並在展示結果時加入更多的信息來源驗證和品質標籤(如筆者與許多科普作者一直努力在推動的「附加參考文獻」);鼓勵和支持事實核查機構,這些機構可以提供對於新聞報導和網上信息的獨立評估;透過媒體和公共運動,提高大眾對假新聞和信息操縱的認識,並鼓勵人們尋找多元化的新聞來源;發展和應用新技術,比如人工智慧,來識別和過濾不可靠或誤導性的內容。

值得擔心的事情是,如果信息發佈者刻意使用少用的關鍵字來造成讀者查詢搜尋引擎時只能得到低品質的信息,也可以成功誤導使用者。

當信息發佈者刻意使用特定的、少用的關鍵字時,他們可以創造所謂的「資料空白」(data voids)。在這種情況下,當使用者使用這些特定的關鍵字進行搜索時,搜索引擎可能無法返回高品質或可信的信息來源,而是優先顯示那些使用這些關鍵字的低品質或具有誤導性的內容。

這種策略會導致使用者在搜索過程中接觸到更多不可靠的觀點和信息,從而增加了他們被誤導的風險。這種現象尤其在對於新聞事件或專門主題進行搜索時更為明顯,因為這些領域可能缺乏廣泛的、高品質的報導。

為了對抗這種策略,提升數位素養非常重要,這包括教育公眾如何識別和評估信息來源的品質,以及如何進行更有效的搜索來找到更多元和可靠的信息。同时,搜索引擎也需要持續改進其算法,以更好地識別和過濾低質量或誤導性的內容。

為什麼搜尋以後信任度會增加?研究團隊提出了以下的看法:

1. 資料空白:當人們對於新近發布的或者特定話題的假新聞進行線上搜尋時,搜索引擎可能返回的是少量的可信信息,反而將不可信的信息放在搜索結果的前列。這種資料空白的情況尤其在於新聞剛發布時或對於特定專門話題的搜索中很常見。

2. 搜尋結果的質量:研究發現,那些在搜尋結果中接觸到低品質信息的人更有可能相信假新聞。這表明搜索結果的質量對於人們判斷信息的真實性有重要影響。

3. 意識形態一致性和數位素養:個人的意識形態傾向和數位素養水平也影響他們在搜尋時遇到的信息類型。意識形態一致的人可能會尋找與自己觀點相符的信息(這個現象稱為「確認偏誤」),而數位素養較低的人可能不擅長使用高效的搜索策略,從而更容易接觸到低質量的信息。

總的來說,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在搜尋過程中,人們有可能接觸到並因此信任低質量或誤導性的信息。這些發現強調了改善搜索引擎算法和提升公眾數位素養的重要性,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識別和篩選信息。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人們覺得自己已經查核過了,所以應該不會是假的。當人們進行搜尋並找到與他們要核查的信息相關的內容時,他們可能會感覺自己已經進行了足夠的查核。這種感覺可能來自於幾個心理因素:

1. 自我確認偏見(Self-confirmation bias):如果搜尋結果確認了人們原本的信念或預期,他們可能更傾向於接受這些信息,即使這些信息可能是不準確或誤導的。

2. 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當人們自己進行搜尋並找到信息時,他們可能過度自信於自己的查核能力和所得到的結果的準確性。

3. 認知省力(Cognitive ease):如果搜尋過程很順利,並且快速找到了看似相關的答案,人們可能不太願意進一步質疑或分析這些信息。

因此,即使人們進行了搜尋,他們也可能由於這些心理因素而更容易信任他們找到的信息,特別是當這些信息與他們的既有信念一致時。這正是為什麼提升數位素養和批判性思維技能如此重要,因為它們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效地評估和篩選經過搜尋得到的信息。

參考文獻:

Aslett, K., Sanderson, Z., Godel, W. et al. Online searches to evaluate misinformation can increase its perceived veracity. Nature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883-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