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LOS ONE |
發表期刊論文之後,當然會希望有人來讀囉。如果都沒人看,就代表沒人感興趣,當然可能也意味著未來的研究計畫申請可能不太樂觀。
當然,除了要有人讀論文,更好的是有人引用。有人引用,代表研究成果有重要性。也就是因為這樣,有所謂的IF指標或h指數,可以用來衡量個別科學家對其專業領域的影響力。
但是,每天都有那麼多的期刊論文發表(估計每天約有6850篇),要怎麼讓自己的論文更容易被看見也更加會被引用呢?
於是有人就想到上網宣傳。貼在臉書上「開地球」、貼在推特(X)上,親朋好友、認識的不認識的,都會看到你的論文。
聽起來很棒,但是有用嗎?
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有用,但是有限度。
研究團隊找了11位推特用戶(即研究的共同作者),每位都在其專業領域內擁有顯著的推特追隨者。這些參與者被選擇是基於他們在推特上進行科學溝通的活躍程度和他們的追隨者人數。這些推特用戶平均擁有15,257名追隨者(範圍從3,962到39,429名追隨者),遠高於一般科學家的追隨者數量。
每個人選擇一本在其領域內的期刊,並在10個月內每月隨機選擇一篇文章進行推特宣傳,共計110篇文章。對於每篇選中宣傳的文章,他們會從同一期刊和月份中選擇另外四篇文章作為對照組,這些文章不進行推特宣傳。
他們會針對被選中的文章進行推文。推文中總結該篇論文的主要信息,通常包括文章的重點摘要或引用摘要中的一段話。他們還會在推文中附上指向該論文的連結以及一個相關圖片、圖表或其他插圖。這樣的推文符合科學家們日常在推特上分享科學文章的自然方式。此外,參與者會按照他們平時與追隨者互動的方式,回應任何關於推文的回覆或討論。
然後,研究團隊會追蹤這些文章三年。他們發現,在推特上分享科學論文與該論文獲得的引用次數之間存在相關性。然而,這種相關性並不足以證明推特宣傳會直接導致引用次數的增加。
研究結果顯示,推特宣傳的文章在推文後立即的下載次數比對照組高2.6至3.9倍,並在三年後保持較高的Altmetric分數(+81%)和推文數量(+105%)。然而,這些被推文的論文與同期刊同月發表的對照組文章相比,三年後的引用次數增加並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 > 0.15),意味著推特宣傳對於增加科學家論文的引用率可能不具有直接效益。
研究也探討了科學家在推特上的活動對於他們的論文能否帶來顯著的引用增加持懷疑態度。作者們指出,雖然社交媒體對於科學溝通有許多專業和社會上的好處,但是增加論文引用率可能不在其中。此外,這項研究的發現也暗示了科學文獻對於社交媒體上的「關注遊戲」具有抵抗力:更多人關注的論文並不必然導致更高的引用次數。相反,被廣泛引用的論文反映了重要研究成果被科學家和社交媒體用戶所認可。
個人覺得:一篇文章要得到關注,通常它的內容要夠新奇有趣,但新奇有趣不見得就會被引用,畢竟有趣的研究與能不能應用到自己的研究的論文,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吧。另外,有些論文雖然有趣,但不是Open Access,也會影響點閱率(或許也會影響引用率)吧。
參考文獻:
Branch TA, Cȏté IM, David SR, Drew JA, LaRue M, Márquez MC, et al. (2024) Controlled experiment finds no detectable citation bump from Twitter promotion. PLoS ONE 19(3): e029220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9220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