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 |
因為地球自轉週期的關係,我們的生活有了晝夜之分;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影響我們各方面的生理功能。
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主要是由BMAL1、CLOCK這兩個活化蛋白以及PER(PERIOD)與CRY(CRYPTOCHROME)這兩個抑制蛋白來調節。
過去對於腸道菌相(intestinal microbiota)的研究,主要在生活型態以及飲食;例如,狩獵採集族群的腸道菌與都市族群不同、素食動物與肉食動物的腸道菌相不同等。最近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疾病(如嚴重燒傷)也會造成腸道菌相的改變,而2014年的兩篇研究發現,生物時鐘對於腸道菌相也有影響。
最近,來自賓州的研究團隊,研究小鼠(C57BL/6,如圖)的腸道菌相發現,小鼠腸道中的細菌在晚上11點最多,早上7點最少;這個晝夜變化的節律,在母鼠比在公鼠要明顯。
仔細分析之後發現:以整體菌相(relative abundance)來看,主要腸道菌Bacteroidete與厚壁菌門(Firmicutes)這兩類,各自有不同的節律。其中,Bacteroidete在晚上11點以及早上11點較多,早上7點最少。而厚壁菌門在早上3點與7點較多,晚上11點最少。變形菌門(Preteobacteria)則看不出節律性的變化。
研究團隊除了分析整體菌相之外,也分析了整體菌量(absolute abundance)。以整體菌量來看,小鼠的腸道菌在晚上11點時最多,早上7點時最少。
厚壁菌門在整體菌相上呈現了晝夜節律的變化,但如果以整體菌量來看,就沒有節律性了。相對的,變形菌門如果以整體菌相來看是沒有晝夜節律的變化的,但以整體菌量來看,就呈現了節律變化,而且雄性較雌性明顯。
當研究團隊把BMAL1基因剔除(knockout)以後,腸道菌的晝夜節律就消失了。仔細分析發現,BMAL1基因剔除的小鼠的腸道菌相,產生了一些變化,而這些變化使得晝夜節律消失。例如,Bacteriodete的節律消失,是因為主要的兩屬S24-7以及Prevotella都減少了,而Bacteroidales、Rikenellaceae以及Rikenella都增加了;而厚壁菌門的節律消失,則是因為Clostridiales、Clostridiaceae以及Peptococcaceae等屬都增加,但Allobaculum與Lactobacillaceae減少了。
類似的現象,也在其他時鐘基因Per1/2剔除的小鼠中發現。究竟晝夜節律是如何影響到腸道菌相的改變,還需要更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G.A.FitzGerald et. al., 2015. Rhythmicity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s regulated by gender and the host circadian clock. Proc. Natl. Acad. Sci. USA. doi/10.1073/pnas.15013051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