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ChatGPT |
聽過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嗎?它是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又稱為達克效應,是由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於1999年提出。這個效應描述了一種認知偏誤,其中能力較低的人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較高的人則傾向於低估自己的能力。
鄧寧-克魯格效應在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例如教育、管理、心理健康等,幫助人們理解自信心和能力之間的複雜關係。不過,最近有另一篇研究發現,其實不是一無所知的人最有自信!
這篇研究探討了科學知識、自信心和對科學的態度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使用了四項大規模調查數據,覆蓋了歐洲和美國30年的時間範圍,提出了一種新的自信心衡量方法。這種方法不依賴於自我報告或同儕比較,而是將(過度)自信定義為傾向於給出錯誤答案而非「不知道」的回應。研究發現,科學知識和自信心之間的關係是非線性的,過度自信(自信差距)在實際科學知識的中等水平達到高峰。這些高自信/中等知識水平的群體對科學也表現出最不積極的態度。
研究結果顯示,自信心在知識水平不同的人群中表現出顯著的非線性關係。在過去的研究中,大多依賴於自我報告的自信心衡量方式,這可能會導入偏見,使得認知和動機過程之間的關係產生混淆。為了最小化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引入了一種間接的自信心變量,並將其應用於大規模的調查中。
這項研究的結果顯示,過度自信在中等知識水平達到高峰。不同的模型都顯示,最不知情的應答者並不是最過度自信的。事實上,自信的校準誤差在中等知識水平顯著非線性,對於所有測試過的空模型而言,這一發現都與完美元認知模型和鄧寧-克魯格效應(這些模型預測在知識水平較低時會有更高的自信差距或更高的校準誤差)相矛盾。
將較低知識水平的人群分組可能會掩蓋知識和自信心之間的非線性關係。這種非線性關係之前未被描述,也不能由完美元認知模型或鄧寧-克魯格效應預測。將信心使用四分位數聚合會隱藏觀察到的低知識水平下的較低誤差:僅當分析涵蓋全部知識水平時,才顯示出二次方關係。
最後,這項研究還指出,對科學的自信心可能會影響公眾對科學的態度。研究發現在中等知識水平的群體中,自信心差距最大,並探討了這是否意味著對科學最不積極的態度也存在於這些知識水平中。這項研究的結果對於科學溝通策略有重要的啟示,也讓筆者想到那句永不過時的老諺語:整瓶不搖半瓶搖。
參考文獻:
Lackner, S., Francisco, F., Mendonça, C. et al. Intermediate level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confidence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Nat Hum Behav 7, 1490–1501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67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