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6日 星期三

該不該限制科學?

從前幾年有實驗室將禽流感病毒H5N1進行改造,使它對哺乳動物的感染力增強,到最近由美國疾病管制署CDC流出炭疽病(anthrax)病菌、天花病毒(smallpox)等,最近(7月14日)在網路上由十八個科學家簽署的聲明,呼籲「直到定量、客觀和可信的評估出現之前,各實驗室應削減產生潛在的大流行毒株的實驗。」為什麼呢?因為一個偶發的感染,可能會導致全球流行病的大爆發(1)。


在2011年H5N1型禽流感病毒爆發感染,造成一些人死亡。後來,有兩個研究團隊將H5N1型禽流感病毒的基因調整,使其在哺乳動物更具傳染性。這個實驗結果導致一些人的擔憂,但也有一些人支持這些研究,認為了解哪些基因突變有助於病毒的傳播,在人類的監測工作以及開發流感疫苗非常有用。


到底該不該因為安全上的考慮而限制科學?筆者沒有確定的答案,但是,這類的擔憂從來沒有斷過。畢竟人類的歷史上,可怕的流行病一直如影隨形,如在中世紀曾經爆發大流行的霍亂、天花、黑死病(霍亂目前仍在非洲與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流行),以及自古以來始終如影隨形的結核病、瘧疾,以及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才出現的AIDS、SARS、禽流感等,醫療進步看似打敗了某些病菌,但是有更多的病菌躲在我們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伺機而動。


雖然人類一直想要打敗傳染病,但是在醫療科技進步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有些人以為自己可以控制這些生物,並將這些生物據為己用。所以911時有激進團體以郵件的方式,將炭疽桿菌的孢子寄給特定人士,並造成死亡事件;也曾有激進團體前往非洲,試圖取得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最近在西非造成數百人死亡的伊波拉出血熱的病原),幸好功敗垂成。


除了傳染病的發生地會有病原之外,研究病原的實驗室當然也可以獲取個別的病原。而這類的擔憂,也一直存在在人們的心中,也成為(災難)電影的好題材。如1976年的電影「飛越奪命橋」(The Cassandra Crossing)就是很著名的災難片;甚至連漫畫也來參一腳。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天空的劫難船」,一開始即有搶實驗室中的「致命細菌」之舉。


誠然,目前有許多法規限制,使得研究高致病性病原的實驗室需要特定的設備,而且也只有受過完整訓練的人員才能進入該實驗室(2)。但是,最近在FDA實驗室的冷房角落發現六管天花病毒,雖然這六管天花病毒已經超過70年了,但是其中至少兩管裡面的病毒還活著,而且已經確認是天花。照理說,這些病毒在1970年代實驗室轉給FDA時,應該要跟著原實驗室搬遷;但是他們卻被遺忘在冷房的一角直到最近。另外一件事是CDC將一些H9N2病毒寄給USDA(美國農業部)的實驗室,但是該樣品卻被高致病性的H5N1病毒污染。另外還有工作人員因為沒有遵守規定,造成大約有75位工作人員接觸到炭疽桿菌。所有這些最近才發生的意外,似乎都在告訴我們,有再多、再完整的規定,人永遠是這些規定裡面的重大變數。


美國疾病管制署(CDC)在亞特蘭大的院區。在這裡,
因為有員工沒有遵守規定,造成75人有接觸到炭疽桿菌的風險。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而另一部份,則是透過基因工程的手段來改變病原,使病原由低致病性變為高致病性。這部分要管理更加困難,畢竟目前的實驗室安全規範,是根據現在這些病原的致病性來規定的;以目前的生物科技發展,對一個研究者來說,要改變某個病原的序列其實並不難,花費也不大。在2002年甚至還有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合成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而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人員將它公諸於世之前,其實都是無法可管的。


或許是因此,有這十八位科學家連署,希望這類的研究,在「直到定量、客觀和可信的評估出現之前,各實驗室應削減產生潛在的大流行毒株的實驗。」但是,這些部分的執行,可能要依靠所有科學研究者的頭腦去判別了。就如「侏羅記公園」裡面的數學家Ian Malcolm說的,或許科學家們應該要停下來想想「該不該做」,而不只是「能不能做到」而已。畢竟,做到了以後,能不能控制,有時也不僅僅是負責這個實驗的人的問題而已,實驗室裡還有其他人。現在已經沒有「一人實驗室」了,人進人出,世代交替,如果相關的生物安全訓練作得不夠紮實徹底,或是因為基礎知識了解的不夠,不了解這些看似沒有什麼的東西背後隱藏的危險性,那麼,科學是否能造福人類,或許就不是那麼肯定了。


參考文獻:



2. Wikipedia. Biosafety leve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