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穀胺酸(glutamic acid)與小麥(wheat)

穀氨酸。圖片來源:Wiki

穀胺酸(glutamic acid)是在 1866由德國化學家 Karl Heinrich Ritthausen(1826-1912)用硫酸(sulfuric acid)處理麵筋  (wheat gluten,法文與拉丁文都寫作gluten;原意是黏膠)後得到的。因此,它被命名為 glutamic acid。而中文譯名穀胺酸,應該也是因為這個胺基酸是由穀物得到的。

雖然是非必需胺基酸(也就是說我們自己可以合成),穀氨酸在代謝上非常重要,透過轉胺反應(transamination),穀胺酸可以變成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而跟穀胺酸一起進行轉氨反應的分子,如果是丙酮酸則會生成丙胺酸(alanine),若是草酰乙酸(oxaloacetate)則生成天冬胺酸(aspartate),這些胺基酸也都是對我們很重要的化合物喔!

除此之外,穀胺酸也是脊椎動物很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它有興奮的效果;所以穀胺酸也是腦中含量最高的分子之一。由穀胺酸還可以合成有抑制作用的 γ-胺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

穀胺酸也是植物氮同化吸收路徑(nitrogen assimilation)中的重要成員。植物可以銨(ammonium)或硝酸根(nitrate)的形式吸收氮,進入體內後先轉為銨,再經過穀胺醯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與穀胺酸合成酶(glutamate synthase,GOGAT)將銨的氮轉入碳骨架,產生穀胺酸。穀胺酸接著還會經過天門冬醯胺合成酶(asparagin synthetase,AS)產生天門冬醯胺(asparagine),用以運輸或儲存。由於銨會擾亂粒線體的氫離子濃度梯度,影響電子傳遞鏈運作,所以只要一生成銨就會很快的轉為穀胺酸。因此,穀胺酸與穀胺醯胺加起來,可是地球上含量最高的胺基酸呢!

穀胺酸最為人所知的大概就是味精(穀胺酸鈉,monosodium glutamate)了。1908年東京帝國大學(Tokyo Imperial University)的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博士,將昆布湯蒸發後得到棕色的結晶。當他用舌頭去嚐嚐這結晶時,他發現在很多食物(尤其是海草)裡面都嚐過這味道。池田博士將這個味道命名為「鮮味」(unami),並將製造這個結晶的方法申請專利;這個結晶就是味精。

參考資料:

Wikipedia. glutamic acid.

Moura A, Savageau MA, Alves R (2013) Relative Amino Acid Composition Signatures of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s. PLoS ONE 8(10): e77319. doi:10.1371/journal.pone.00773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