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 星期一

乳糖(Lactose)之乳糖不耐症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乳糖。圖片來源:Wiki
乳糖(lactose)是由半乳糖(galactose)葡萄糖(glucose)所組成的雙糖。

乳糖的名稱是在1843由讓 - 巴蒂斯特·杜馬 (Jean Baptiste André Dumas,1800-1884)命名的,字首 lacto-源自拉丁文 lac,意為「牛奶」(milk),加上代表糖的化學字尾 -ose。

乳糖第一次被分離出來是在1633年,由義大利的Fabrizio Bartoletti 醫師(1576–1630)完成的。後來在1700年,梵諦岡的藥劑師 Lodovico Testi (1640–1707)出版了一本小冊子,聲稱乳糖(當時稱為saccharum lactis)可以緩解關節炎的症狀。1780年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1742–1786)確認乳糖的確是糖的一種,而在1812年海因里希·沃格爾 (Heinrich Vogel,1778-1867)發現乳糖水解會產生葡萄糖。

到了 1856年,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將乳糖純化並結晶,而它的結構要等到 1894年由埃米爾·菲舍爾(Emil Fischer,1852–1919) 才解出來。

哺乳動物的乳汁中主要的糖就是乳糖。嬰兒的小腸絨毛上皮可以分泌乳糖酶(lactase,β-D-galactosidase),可以把乳糖分解為葡萄糖與半乳糖,所以具有消化乳糖的能力。等到斷奶以後,如果不再攝食含有乳糖的食物,乳糖酶的分泌就會一直下降。在歐洲、西亞、南亞以及非洲的薩赫勒地區(Sahel belt ),因為動物的乳汁是主食之一,在過去已經篩選出了讓他們到成年都還會分泌乳糖酶的基因,因此他們有七成的人口成年後乳糖酶持續分泌;相對於其他地區(尤其是東南亞與大洋洲)只有少於三成的人口成年後還有乳糖酶分泌。

不分泌乳糖酶的人,一旦攝食含有乳糖的食物,因為無法消化,乳糖到大腸被共生菌叢分解、發酵,產生酸與氣體,產生脹氣、腹瀉等症狀,就是所謂的「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參考資料: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lactose, lacto-.

Wikipedia. Lacto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