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作者:ChatGPT |
聽過「敵意歸因偏誤」(Hostile attribution bias)嗎?
敵意歸因偏誤是一種心理現象,指人們在缺乏明確信息的情況下,傾向於將他人的行為歸因為具有敵意或惡意的動機。比方說,具有敵意歸因偏誤傾向的人看到兩個人在笑,會覺得這兩個人在笑他。換言之,當解釋他人模糊或不明確的行為時,某些人可能會預設這些行為背後隱藏著敵意,即使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種解釋。這種偏誤影響人際關係和社交互動,可能導致誤解和衝突。
最近針對敵意歸因偏誤的研究,有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研究團隊招募了64名受試者參與研究。他們透過將受試者的敵意歸因偏誤分數進行中位數分割,將他們分為高偏誤和低偏誤組。
接著,他們使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技術來研究敵意歸因偏誤的神經相關性。在實驗中,男性和女性受試者聽取並對21個假想情境進行歸因評分,其中一個角色的行為導致聽眾產生負面結果。對於敵意意圖的評分進行平均以獲得敵意歸因偏誤的度量。
透過受試者間表徵相似性分析,研究團隊發現具有相似敵意歸因偏誤水平的受試者在敘事聆聽期間表現出較高水平的神經同步,意味著他們對情境的解釋有共通性。這種效應侷限於左側前腦中腹部皮質(VMPFC),在角色意圖高度模糊的情境中尤為突出。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敵意歸因偏誤與歸因複雜性呈負相關,歸因複雜性是衡量一個人在解釋行為時考慮多方面原因的傾向。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評估他人的行為和動機時,如果他們傾向於認為這些行為背後有敵意,那麼他們在進行這種評估時考慮的不同角度和因素就會比較少。這顯示出一種心理上的簡化過程,其中人們可能不會深入探究多種可能的解釋,而是選擇一個較為直接且帶有負面假設的解釋。這種傾向減少了在解釋他人行為時考慮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具有敵意歸因偏誤的人在解釋他人行為時,傾向於假設這些行為背後有敵意或惡意。這樣的心理傾向可能會讓他們在社交互動中表現出較高的敵意感知,從而可能讓其他人覺得他們容易生氣或多疑。這種偏差影響了他們的社交解釋和反應方式,可能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這個研究發現,大腦的活動可以顯示出具有敵意歸因偏誤的人,與一般人不太一樣。但這是否意味著與基因有關?是否能直接應用到大眾?由於這個研究只有64個人參與,大概還言之過早吧!
參考文獻: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shapes neural synchrony in the left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during ambiguous social narratives Yizhou Lyu, Zishan Su, Dawn Neumann, Kimberly L. Meidenbauer, Yuan Chang Leong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5 February 2024, e1252232024; DOI: 10.1523/JNEUROSCI.1252-23.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