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8日 星期日

道德的階級差異:經濟地位如何塑造倫理觀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家都聽過「為富不仁」這句成語,但也有「富而好施」這個說法。到底財富會對人有什麼影響呢?還是一個人先有了某種心態,然後會更容易獲取財富?

這問題不容易回答。不過,最近有個研究探討了社會階級與不道德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團隊共進行了七項研究,包括實驗和自然觀察方法。

在道路交通行為觀察部分,研究人員專注於分析司機在路口的行為,特別是他們是否遵守行人穿越道路時的禮讓規則。觀察是在特定的路口進行,目的是評估司機的行車道德和是否有不道德的行為表現,如不遵守交通規則等。通過這些觀察,研究人員試圖了解社會階層與道路交通行爲之間的關係。

從研究團隊提供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以下數據點的大致估計:

- 不當超車:
- 階級1:約8%
- 階級2:約7%
- 階級3:約12%
- 階級4:約30%
- 階級5:接近45%

- 不禮讓行人:
- 階級1:接近0%
- 階級2:約10%
- 階級3:約20%
- 階級4:約35%
- 階級5:約43%

這些數據顯示,隨著車輛狀態的升高,不禮讓行為的百分比也隨之增加,反映了更高社會經濟地位的駕駛人可能更傾向於不遵守交通規則。

在實驗室不道德決策的部分,研究團隊透過一系列的實驗,評估了參與者在控制環境中的道德決策。這些實驗可能涉及了評估參與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決策行為,例如是否會在遊戲中作弊以獲得個人利益,或者在模擬的商業環境中作出不道德的選擇。這部分旨在更精確地探討社會階級與個人的道德判斷及決策之間的關聯。

結果顯示,高社會階級的參與者在實驗中更傾向於作出不道德的決策,例如在遊戲中作弊以獲得更多獎勵,或在商業情境模擬中採取不正當行為。這些發現進一步支持了社會階級與個人道德行為之間的關聯。

另一個實驗則是企圖驗證較高社會階級經驗對不道德決策與行為的因果影響。實驗中通過自我與不同社經地位人群的比較,活化了高或低社會階級心態。參與者根據財富、教育及職業尊崇度對自身在社會經濟層級中的位置進行評定,以此激發對相對高或低社會階級地位的主觀感知。在實驗的最後,參與者面對一罐糖果,這些糖果表面上是給附近實驗室的孩子們的,但告知參與者如果願意也可以自取。這一行為作為不道德傾向的衡量指標,因為取糖會減少本可給予孩子們的數量。實驗結果顯示,相比於低階級條件的參與者,處於高階級條件的參與者取走了更多糖果,並且報告了較高的不道德決策傾向。這進一步證實了高社會階級經驗與不道德決策和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

下一項研究探討了貪婪的正面態度作為一種中介機制,解釋為何上層階級背景的人會表現出更多不道德行為。參與者進行了一個假設性薪資談判,扮演需要與求職者談判薪水的雇主角色,並知悉該工作不久後將會被裁撤。他們報告了告知求職者工作穩定性真相的概率,並根據麥克阿瑟量表報告社會階級,評估了對貪婪的正面態度。研究發現,社會階級與貪婪態度相關,且貪婪的正面態度預測了不告知真相的概率,暗示上層階級個體更傾向於因為看待貪婪較為正面而行騙。

接著,研究團隊將前面的發現擴展到實際的作弊行為。參與者進行一個據稱隨機展示六面骰子的一面的「機會遊戲」,而骰子點數被預設為總和12。參與者報告的總分超過12,被用作直接的作弊行為衡量。研究控制了年齡、性別、種族、宗教信仰和政治取向後,發現社會階級和對貪婪的正面態度預測了作弊行為。這些結果進一步顯示,上層階級成員對貪婪的正面態度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他們的不道德傾向。

最後一項研究探討了為何上層階級個體更易採取不道德行為,並考察了強化對貪婪正面態度是否會使下層階級個體的不道德傾向提高至與上層階級相當。當未提及貪婪的好處時,預計上層階級會展現較多的不道德傾向。然而,當強調貪婪的好處時,預計下層階級的不道德行為傾向將與上層階級相同。這顯示下層階級之所以傾向於更道德行為,部分是因為他們對貪婪持較不利態度。參與者列出了日常中的三件事(中性引導)或三個貪婪的好處(貪婪是好事的引導)。結果發現,被引導思考貪婪正面特質的參與者報告了更多的不道德行為,並且當強化了貪婪的正面觀點後,下層階級參與者展現了與上層階級相仿的高水平不道德行為。

總而言之,高社會階級的個體比低社會階級的個體更容易表現出不道德行為,例如駕駛時違規、在實驗室內展示不道德的決策傾向、在談判中撒謊、作弊獲取獎勵以及支持職場上的不道德行為。這些不道德傾向部分可以歸因於高社會階級個體對貪婪的更為正面的態度。

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怎麼辦呢?由於現代社會總是強調「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其實也間接地暗示了「沒有收穫一定是不耕耘」;但是人天生原本就會有差異,而出生的環境又決定了資源的分配,所以現在會有所謂的「躺平族」,就是因為許多人意識到,當你身處於某些階級之中,要「一分耕耘 一分收穫」是不可能的事。或許,我們需要教導所有的人懂得時時感恩,理解個人的成就絕對不會只有自己的功勞。

參考文獻:

Piff PK, Stancato DM, Côté S, Mendoza-Denton R, Keltner D. Higher social class predicts increased unethical behavior.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2 Mar 13;109(11):4086-91. doi: 10.1073/pnas.1118373109. Epub 2012 Feb 27. Erratum in: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7 Oct 24;114(43):E9181. PMID: 22371585; PMCID: PMC330666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