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 星期一

維基百科編輯的「自我選擇效應」

 

維基百科入口

你用過維基百科(Wikipedia)嗎?維基百科是一個多語言的自由內容百科全書網站,任何人都可以編輯其大多數內容。它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營運。維基百科於2001年由吉米·威爾士和拉里·桑格共同創立,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受歡迎的參考資源之一。

維基百科的特點包括:

1. 自由內容:其內容基於自由文檔許可協議發布,允許用戶自由複製、分發、傳遞和修改內容,只要遵守特定條件。

2. 協作性質:維基百科的文章由志工編輯,這些編輯者來自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背景和專業知識。

3. 中立的觀點:維基百科鼓勵其文章從中立的觀點出發,這意味著應該公正地呈現所有重要觀點,而不是主觀地支持某一方。

4. 即時更新:維基百科的內容可以被任何註冊用戶或甚至匿名用戶即時更新和修改,使其成為一個動態的知識庫。

5. 多語言平台:維基百科有多個語言版本,每個語言版本都有其獨立的文章和編輯社區。

6. 開源技術:維基百科使用MediaWiki軟體,這是一種自由和開源的網站平台技術。

維基百科因其廣泛的內容、易於訪問和用戶參與度而受到稱讚,但也因信息準確性和偏見問題而受到批評。儘管如此,它仍然是全球最受信賴的信息來源之一。

筆者是維基的愛用者(尤其是圖片)也是維基志工,畢竟有很多不瞭解的概念,上網去查詢的時候,作為一個入門的管道,維基百科是非常好用的。

當然有時也會看到有問題的條目,不過大部分都會被標註出來。雖然偶而也會看到很莫名的註解(筆者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查山蘇的時候,裡面竟然被寫了出現在某編輯的廁所)。

最近有一個研究探討維基百科文章類別如何決定其編輯者的多樣性。

研究的核心假設是,與特定國家有明確聯繫的文章(例如關於該國最高山峰的「國家」類別文章)會吸引更多該國籍的編輯者,相比之下,與該國無特定聯繫的文章(例如「重力」這樣的「普遍」類別文章)則不然。而與多個國家有聯繫的文章(例如「聯合國」這樣的「國際」類別文章)則介於兩者之間。研究發現,在維基百科中,文章主題與特定國家的獨家聯繫越強,來自該國的編輯者比例就越高。

這項研究包括三個不同的樣本,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內部和外部效度。研究方法包括選定感興趣的國家並識別與這些國家直接相關的文章主題(即國家和國際文章),並將維基百科文章分為三個不同的主題類別:普遍、國際和國家。對於匿名編輯者,僅使用了IP地址進行地理追踪,這些數據被定義為不明確,因為它們無法提供有關編輯者國籍的明確信息。對於註冊用戶,則通過對他們的用戶頁面進行內容分析,由人工評分員搜尋有關他們國籍的信息。

研究結果顯示,在德語版維基百科中,奧地利編輯者的比例顯著地隨著文章類別而變化,其中國家類別文章的奧地利編輯者比例最高。在對七種不同語言版本的567篇文章進行分析時,發現每個語言版本關注的國籍編輯者比例也支持了這一假設。在對匿名編輯者的第三個樣本進行分析時,研究僅依靠IP地址地理追踪,發現了相同的結果模式。

總而言之,在研究多種語言版本、數百篇不同文章和數十萬名編輯者中記錄了一個大型的自我選擇效應:文章主題與特定國家的獨家聯繫越強,來自該國的編輯者比例就越高。這一結果模式在所有語言版本中幾乎相同,因此涵蓋了不同的國家利益。此外,研究還包括了關於流行主題的文章,如各國的文章、首都、國家領導人、著名人物和地理景點,發現即使是這些受歡迎的國家主題,也表現出強烈的自我選擇效應。

參考文獻:

Oeberst, A., Ridderbecks, T. How article category in Wikipedia determines the heterogeneity of its editors. Sci Rep 14, 740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3-50448-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