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6日 星期五

考古發現重塑梅毒(syphillis)起源

 

梅毒螺旋體。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梅毒(syphillis)是一種主要透過性接觸傳播的感染性疾病,由一種稱為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的細菌引起。這種疾病具有多階段性,並且如果不經治療,可以持續多年逐步惡化。

初期梅毒(Primary syphilis)通常在感染後3周左右出現。主要症狀是在細菌進入身體的地方形成一個無痛的硬瘡(chancre),通常就算不治療也會自行癒合,但這並不意味著梅毒已經消失。幾周到幾個月後會發展成次期梅毒(Secondary syphilis),症狀可能包括皮疹、發燒、喉咙痛、腫大的淋巴結等。這些症狀也可能自行消失,但不治療的梅毒會進入隱匿期(Latent syphilis)。這一階段可能沒有任何症狀,且可以持續多年,且在此期間,梅毒仍然可以通過性接觸或從母親傳給嬰兒。

在隱匿期之後的多年可能會發展成晚期梅毒(Tertiary syphilis),會影響心臟、大腦、眼睛等多個器官,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甚至死亡。

在抗生素還沒有被發現之前,梅毒是非常難治療的疾病;甚至瓦格納 - 堯雷格(Julius Wagner-Jauregg ,1857-1940)曾因為發明了以接種瘧原蟲在梅毒病人身上的方式,因為梅毒螺旋體對熱敏感,當病人瘧疾發作發高熱時便可殺死瘧原蟲,而在1927年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關於梅毒的起源,過去有多種說法,比較廣為人相信的是梅毒源於美洲,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後將這個病菌帶回歐洲。2000年在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發現,進一步證實這個說法。

但是,雖然多明尼加共和國可能是當初哥倫布與他的水手們第一次接觸到梅毒的地方,可是這並不代表梅毒就是起源於這裡。最近在巴西的考古發現,證實了多明尼加共和國不一定就是梅毒的起源地。

研究團隊從巴西Jabuticabeira II遺址發現了99個人類遺骸標本。Jabuticabeira II遺址位於巴西的聖卡塔琳娜州(Santa Catarina)拉古納地區(Laguna region)。

在Jabuticabeira II遺址的99個標本中,先前的骨骼學分析顯示了與梅毒感染相關的病理變化,例如其中有24例顯示有骨膜炎的情況,4例出現骨骼重塑,以及4例頭骨呈現蟲蝕狀損傷。

於是研究團隊對這些標本進行初步篩選。實驗過程中,有37個標本在Treponema科的分類中顯示出7至133個對應的序列,進一步支持了原先的疑心。

於是研究團隊選擇了四個標本進行了深入分析,這些標本的讀取數覆蓋了參考基因體的相當大一部分,並且得以完成古老梅毒病原體基因體的高覆蓋率重建。

接著他們便對重建的基因體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包括序列比對、變異點確認和系統發育樹的建立。這些分析顯示了這些古老梅毒病原體與現代T. pallidum endemicum(梅毒螺旋體的一個亞種)的密切關聯。

總而言之,研究團隊透過結合病理學證據、DNA篩選結果、高覆蓋率基因體的重建和深入的基因體分析,認為這些人類遺骸有很大的可能性被梅毒感染。這些綜合的證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確認在前哥倫布時代的新世界就存在了梅毒病原體。

這個發現挑戰了關於梅毒螺旋體亞種主要存在於乾燥地區的現有認識,這些基因體來自巴西的濕潤沿海地區,顯示了梅毒螺旋體適應不同環境的潛力。

研究團隊根據分子鐘估算,確定了現代梅毒螺旋體亞種在前哥倫布時代就已分化。這對於理解梅毒的起源和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整體而言,這篇論文透過對前哥倫布時代梅毒病原體的基因體分析,提供了珍貴的見解,有助於深入理解梅毒的歷史和演化。

參考文獻:

Bruce, M., Rothschild., Fernando, Luna, Calderon., Alfredo, Coppa., Christine, Rothschild. (2000). First European exposure to syphilis: the Dominican Republic at the time of Columbian contac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doi: 10.1086/318158

Majander, K., Pla-Díaz, M., du Plessis, L. et al. Redefining the treponemal history through pre-Columbian genomes from Brazil.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965-x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