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鄧寧-克魯格效應回顧:到底是一無所知的人更自信,還是整瓶不搖半瓶搖?

 

圖片作者:ChatGPT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又簡稱為鄧克效應或達克效應(DK effect),亦有人稱為井蛙現象,被認為是一種認知偏差。簡單來說,「鄧寧-克魯格效應」就是說,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優秀。這個學說由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大衛·鄧寧和賈斯汀·克魯格在1999年的《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上發表。

筆者並非心理學家也不是行為學家,雖然曾經看過知識水平不佳的人充滿自信、反而專家學者卻非常謙虛,但一直覺得有點不可置信:真的一無所知的人最自信嗎?

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中等知識水平的人才是過度自信者。

這個發現讓筆者覺得比較合理,畢竟有句諺語不也說「整瓶不搖半瓶搖」嗎?如果把「鄧寧-克魯格效應」用俗話說來,就成了「整瓶不搖空瓶搖」,好像有點不合我們過去所知的生活智慧?

所以,筆者就去找了「鄧寧-克魯格效應」的原始論文。沒想到1999年的論文,竟然還是不開放,但是筆者還是想辦法弄到檔案(不要問我怎麼弄到的!)。

所以,當年是怎麼做的呢?

他們兩個人透過四項研究來探索這些預測,分別是幽默、邏輯推理、英語語法以及後設認知技能這四個領域進行能力評估。

結果就是大家所知道的,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種虛幻的自我優越感,錯誤地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優秀。

但是,這些研究的對象是誰呢?

這項研究共有四個研究階段,每階段參與者的數量不同。以下是各階段參與者的詳細數量:

1. 幽默:參與者為65名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

2. 邏輯推理:具體參與者數量未在文中明確提及,但從研究設計可以推斷,參與者至少有44名(因為結果中提到了44位參與者的平均排名)。

3. 語法,第一階段:參與者為84名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

4. 語法,第二階段:該階段邀請了研究3第一階段的底部和頂部四分之一的表現者回到實驗室進行後續研究,具體參與者數量未明確提及,但當然是少於84個。

5. 邏輯推理,進階:參與者為140名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

也就是說,這項研究至少涉及了333名(65 + 44 + 84 + 140)康奈爾大學的本科生作為參與者。

注意到了嗎?人好少,而且都是大學生。

而最近的研究,則是「使用了四項大規模調查數據,覆蓋了歐洲和美國30年的時間範圍,提出了一種新的自信心衡量方法。這種方法不依賴於自我報告或同儕比較,而是將(過度)自信定義為傾向於給出錯誤答案而非「不知道」的回應。」

所以,到底是一無所知的人更自信,還是整瓶不搖半瓶搖?

筆者認為是後者,你呢?

參考文獻:

Kruger, Justin; David Dunning. Unskilled and Unaware of It: How Difficulties in Recognizing One's Own Incompetence Lead to Inflated Self-Assess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77 (6): 1121–34. PMID 10626367

Lackner, S., Francisco, F., Mendonça, C. et al. Intermediate level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associated with overconfidence an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Nat Hum Behav 7, 1490–1501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3-0167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